曾国藩,身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而闻名于世。他所编练的湘军不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还为清朝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攻灭了太平天国这一席卷而来的动乱势力,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并创立了兵工厂,使得那个岌岌可危的清朝在衰落中苟延残喘了多年,甚至在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希望。尤其是湘军的建立,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那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与共鸣。
然而,湘军的创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国藩在组建军队之初,经历了诸多挑战。太平军在征战中离开湖南后,曾国藩受幕僚郭嵩焘的劝导,决定前往长沙担任帮办团练大臣。一踏上长沙的土地,他便急切提出了编练新军的计划。此时,左宗棠也建议从各地乡勇中挑选出两千名士兵进行集训,这一提议得到了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这批新军究竟以何种名义开展训练,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清朝的兵制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这样的传统并不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尽管咸丰皇帝意识到八旗和绿营早已腐朽,但在他的心目中,批准新军编练的计划显然并非易事。在关键时刻,曾国藩与张亮基、左宗棠及江中源等密切商议,逐渐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随后上奏折,正式向咸丰皇帝申请编练一个新的军事团体。令人意外的是,皇帝在浏览折子的过程中,轻易地批示了“知道了”三个字。这种模糊的批准给曾国藩创造了极大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影响晚清甚至中国近代历史的湘军就此应运而生。
尽管曾国藩巧妙地从皇帝那里获得了批准,但他并没有想到,反对他的声音随即而来。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一名叫清德的副将,他虽有军职,却完全不懂得兵事,最大的爱好竟是养花和遛鸟,平日里更是靠冒领军饷混日子。在太平军攻占长沙的时候,他慌不择路脱下官服,藏身于百姓家中。等到太平军撤去,他便又假装勇敢,跳了出来。此外,湖南提督鲍起豹也公开反对曾国藩,四处散布谣言,甚至指控他与敌方勾结,企图图谋不轨。就连原来的绿营也频频挑衅曾国藩的新军,导致双方冲突不断,场面愈加混乱,曾国藩甚至在一次交锋中被绿营刺伤,险些因此丧命。
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声浪,曾国藩的初衷却是为国而战,保护国家的安宁,为何仍遭人非议?其中隐藏的原因,实则是一个“利”字。曾国藩的编练新军是对清朝传统兵制的一次重大挑战,如果此举得以成功,那原本依靠八旗和绿营生存的一批人,又将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这些“寄生虫”绝不会心甘情愿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流失。触动利益往往比动摇人心更为棘手,曾国藩的编练新军自然会面临重重阻碍。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曾国藩不得不隐忍,将新军移至衡州进行训练,以避开这群“蛀虫”。对于这段经历,曾国藩心中始终揪着一丝耻辱,让他很难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