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一名无名小卒,到最终建立大汉王朝,堪称传奇。他最初只是一个小亭子的亭长,但却凭借着非凡的谋略与坚定的决心,逐渐崛起为一方霸主。他的“造反事业”起初或许并不起眼,但凭借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他不仅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还将曾经的劲敌项羽逼入绝境,最终创建了历时两千多年的汉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屡败屡战的韧性,更离不开他在用人上的独到眼光与收买人心的高超手段。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邦曾封八位异姓王,这些王者分别是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和韩王信。起初,刘邦将这些异姓王看作是自己手下的中坚力量,用来巩固江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渐渐意识到,这些封王的异姓权力,尤其是在他坐稳了江山之后,可能会威胁到刘氏家族的统治。因此,他决心除掉这些异姓王,以免他们日后成事。
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的叛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与大臣们商议后,刘邦发表了著名的“白马之盟”,誓言要除尽天下异姓王。具体内容为:“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一誓言几乎标志着刘邦的决心,他不再容忍任何威胁自己的势力。在这之后,彭越、韩信、英布、韩王信四位异姓王相继被杀。卢绾逃亡匈奴并于次年死去,臧荼早在四年前就被灭掉,张耳也已经死去多年。但即便如此,刘邦还是下令废除张耳之子的赵王职位。
然而,刘邦并未急于对最后一位异姓王下手,那就是长沙王吴芮。吴芮为何能够幸免于难呢?难道刘邦在屠戮了所有“有威胁”的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兄弟情义”?事实并非如此,刘邦之所以没有杀吴芮,主要是因为吴芮在刘邦的江山中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吴芮所封的长沙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江西一带,甚至向南延伸到闽、越一带。当时,这片地域尚处于较为未开化的状态,秦朝对其管理薄弱。为了稳住南方,刘邦的前任—秦王朝曾在长沙设立了潘阳县,并任命吴芮为县令。吴芮在当地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极大支持。当起义潮汹涌而至时,吴芮选择投身推翻秦朝的行列,并积极支援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西汉的建立,吴芮无疑成为了稳定南疆的最佳人选。
此外,吴芮虽然在起义时与其他诸侯一起被任命为王,却从未试图称帝或扩大自己的势力,显示出与其他异姓王不同的胸襟。刘邦深知,吴芮并没有志向过大,因此相对来说,他的威胁较小。而且,刘邦曾试探过吴芮一次,提出想要重新封立吴王,恢复昔日吴国的地位,结果吴芮推荐刘邦的侄子刘濞作为合适的人选,丝毫没有表现出争权夺利的野心。
即使吴芮在公元前201年去世,他的后代仍然得以继续继承吴王的爵位,直到五代之后才因为无后而终止,成为刘邦所封的八位异姓王中唯一一位延续至今的王国。这也印证了刘邦早在当时已经对吴芮的忠诚与稳重有着深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