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诩为曹操解梦
曹操与贾诩的关系,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充满戏剧性,堪称一对冤家。在《三国演义》与正史中,都提到了贾诩在宛城的事件——他献计张绣,致使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得力干将典韦被杀,曹操险些丧命。然而,曹操并未因这一变故与贾诩划清界限,反而不计前嫌,最终将贾诩重用。事实上,曹操的遭遇并非单纯的冤屈,张绣与贾诩主动投降本不算什么,但曹操却无事生非,竟然与张绣的婶子产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张绣的反叛,而这一事件也成了曹操生平的一个尴尬话题。因此,可以说曹操与贾诩的首次交锋,就充满了复杂的恩怨。
至于两人最后一次的交集,若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就是发生在曹操临终之际。关羽被杀后,曹操开始经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首先是夜晚总梦见关羽的鬼魂,这使得曹操异常恐惧,甚至决定建造一座新宫殿。然而,关羽生前曾让曹操因恐惧而考虑迁都,死后却反过来让他更害怕。虽然曹操的恐惧源自幻觉,但他依然无法摆脱对关羽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病情加重,最终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草,这一梦境让曹操感到不解,毕竟关羽已死,为什么又会梦见三匹马?于是,曹操将此梦告知贾诩,暗示他解梦,想知道其中的吉凶。
贾诩听后淡定地说道:“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这一番话让曹操觉得梦境没有什么不祥之兆,便不再追究这个怪梦。然而,正如历史所示,这个梦的背后却藏着曹魏灭亡的前兆,贾诩的一番话巧妙地掩盖了这一预兆。多年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确实合力“啃食”了曹魏的根基,最终导致了曹魏的覆灭。因此,可以说,贾诩的吉利之言最终为曹操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曹操临终时的试探
古代的卜梦术由许多专业人士掌握,周宣便是其中一位高手。他曾为曹丕卜梦,成功预测了甄氏之死。虽然曹操临终时已有一段时间,但周宣当时已在曹魏名声赫赫,显然曹操早期也可能向周宣求过梦卜。然而,曹操此时选择的是贾诩——这不禁让人感到一丝不对劲。曹操明知道贾诩的“毒士”身份,却仍然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向他求解梦,这是否意味着曹操其实在试探贾诩?
仔细分析,曹操此时处境危急,重病缠身,心里明白自己可能已走到生命的尽头。于是,曹操利用这一梦境来观察贾诩的反应。若贾诩言辞不当,曹操可以找个理由将其除掉。毕竟,贾诩曾让曹操吃过不少亏,曹操至死都没有完全信任过他。虽然曹操并未选择将贾诩列为托孤对象,但却选择了贾诩给自己解梦,显然曹操仍对其有所戒备。因此,贾诩聪明地说出了吉利的话,既避免了曹操的不满,也成功躲过了致命一击。
三、司马懿的深藏不露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真正显现,就是在关羽威震华夏的那段时间。当时,曹操因怕关羽威胁到自己,打算迁都,然而司马懿的建议却让关羽最终落入陷阱,死于曹操的安排。关羽的死亡看似因为曹操的巧妙设计,但实际上是司马懿精心策划的结果,这一点也让人感到震惊——司马懿的深不可测才刚刚露出端倪。
尽管关羽的英勇无人不知,但司马懿却通过这次阴谋展现了自己的真正威胁。曹操再怕关羽,依然能找到应对之策,但司马懿的可怕之处在于,他藏得太深。关羽能让曹操心生畏惧,而司马懿却能在不动声色中摧毁关羽的威胁,让曹操毫无防备。因此,当曹操做梦见三匹马时,他并没有想到三匹马代表的是司马懿父子,而是误以为是马超父子。
贾诩虽然是“三国毒士”,但他的聪明才智并未使他察觉到这一点。因为贾诩始终与司马懿保持一定距离,他并未意识到司马懿的真正阴谋。因此,在解梦时,他只能选择说出吉利的话,而未能识破司马懿的真正图谋。
总结
从曹操与贾诩的复杂关系,到贾诩对曹操的最后一次解梦,我们看到了一场权力斗争中的智慧与险恶。贾诩的聪明才智,虽然在许多方面无可挑剔,但在关键时刻,他未能准确判断形势,导致了曹魏的最终覆灭。而司马懿的深藏不露,则让曹操和贾诩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正如古人所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那些表面上看似吉利的言辞,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做人要谨慎,不可心存邪念,否则最终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