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吕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那段“三姓家奴”的往事。他被视为东汉末年最为“忘恩负义”的人物之一。为了些许小利,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曾经的恩人。尽管他的恩人们本身也并非完全是正人君子,但这丝毫不能为吕布的所作所为辩解。的确,吕布做了许多不择手段的事,但如果说他是“东汉末年第一恶人”,这显然过于夸张了。毕竟,比他更为狠毒的人还在,而其中有一位,虽然干下了许多恶事,却不仅没有受到百姓的指责,反而被送进寺庙,供奉香火,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那么,这位“第一恶人”到底是谁?他做了哪些坏事,竟然得到了如此的待遇呢?
在历史和小说中,徐州牧陶谦常常出现在重要的章节中。他在掌管徐州时,麾下有不少人才,刘备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陶谦的年岁已高,虽然有许多谋士辅佐,却因决策的迟疑和错误,常常给自己招来麻烦。陶谦刚当上徐州牧时,许多同乡朋友纷纷前来投靠,其中一位笮融与陶谦同乡,二人关系颇为亲近。笮融不仅携带着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还为陶谦提供了很多支持,因此,陶谦将他任命为下邳的首领。笮融也因此得到了陶谦的重用。
笮融的才能并不止于此,陶谦还将他赋予了漕运的管理职务,而漕运这个职位一直是东汉时期最具油水的官职。笮融一手管理了三个郡的漕运,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比起自己单独花费这些钱,笮融却有了更为“巧妙”的办法:他利用这些财富广建佛像、修建寺庙,并积极发展佛教。他的目标并非单纯的礼佛,而是通过佛教将百姓聚集在自己的身边。
在笮融的影响下,下邳地区迅速发展成了一个佛教中心,信徒人数激增,甚至吸引了临郡百姓的加入。虽然许多百姓并不了解佛教的真正意义,但他们却愿意追随笮融,因为跟着他能得到温饱。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大多过得困苦,而笮融通过“佛教”这条道路,将百姓团结在自己身边,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在笮融的巅峰时期,曾经举行过一场盛大的“浴佛会”,宴席绵延数十里,过路的人都能享受一顿丰盛的酒席,整场活动耗资上亿。这样的盛宴,恐怕连东汉朝廷都难以举办几次。
笮融举办这些活动,并非真心信仰佛教,而是将其作为自己“政治”手段的一部分。他深知,在这动荡的时代,拥有百姓的支持便等同于拥有了强大的军队。那些看似平民百姓,实际上成了笮融的“盾牌”,为他抵挡外敌的进攻。事实上,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挡了其他势力对笮融的侵犯,因为没有哪个统治者敢对百姓下手,屠杀无辜不仅违背良心,也会导致民心丧失。
然而,笮融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当曹操率军攻入徐州时,笮融的“平民战术”彻底失效了。曹操不仅毫不惧怕屠杀平民,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十多个城市,杀戮成千上万的百姓。笮融的“挡箭牌”根本不足以挡住曹操的锋芒。第二年,曹操再次进攻徐州,笮融只得逃亡至广陵郡。
到达广陵时,笮融碰上了赵昱,广陵郡的太守。赵昱因与陶谦有旧,出城迎接笮融并款待他。然而,笮融却趁赵昱醉酒之际,将他杀害并洗劫了广陵郡的财富。接着,他带着这些财富继续逃亡,来到了扬州。在这里,笮融与原陶谦部下的薛礼结成了联盟,但很快,笮融又设法将薛礼除掉,甚至在薛礼被孙策打败后,收编了他的军队。
笮融的行径越来越残忍,接下来,他还试图通过谋杀刘繇的下属朱皓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笮融因连番作恶,不仅与昔日同袍失和,还惹得刘繇愤怒,遭到追捕。笮融在逃亡途中,最终被村民杀害,结束了他波诡云谲的一生。
尽管笮融生前作恶多端,百姓依然有些人将他视为佛教的传播者,甚至在寺庙里为他塑像、祭拜他,享受着香火供奉。这样的人,按理说应该早已为人所诟病,但笮融却能在动荡的时代巧妙地利用信仰与资源,延续了自己的恶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相比之下,吕布的一些罪行,简直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