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三年的冬夜,江西宜黄县衙灯火通明。
21岁的谭纶在《明实录》记载中"昼夜治案牍,未尝少懈",这位新科进士本可像同期举子般谋求清贵官职,却主动请缨前往南京兵部任职。
这个看似平常的选择,却为大明王朝锻造出一位"东南长城"。
在倭寇肆虐的嘉靖朝,《明史·谭纶传》记载其"纶沉毅知兵"。
他敏锐发现南京武备松弛:"见各卫所军士骄惰,器械朽钝,乃上疏曰:'今东南倭患,皆因武备废弛。乞严饬各卫,整饬器械,操练士卒。'"(《明实录·嘉靖二十四年》)
正是这份奏疏,让严嵩都为之侧目。
严嵩
嘉靖三十四年,台州城外的血战成为谭纶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记载:"倭寇两千突犯台州,纶亲率死士三百,夜斫其营。是役斩首六百,纶左臂中矢,犹大呼杀贼不止。"
此战可见谭纶之勇不亚于任何武将,明知倭寇有3000人,谭纶亲自带着300死士就去“斫”营。
一个“斫”字太形象了,那就是拿着战刀就砍啊!战果也是相当不错,阵斩600倭寇。
虽然左臂中箭,却毫无退缩。这哪有一点文人进士的影子。
此战创造明军首次以少胜多记录,史载"浙兵自此知有谭公"。
从嘉靖三十四年到四十二年,谭纶的足迹跨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南直隶五省。
《国榷》统计其八年抗倭战绩:"凡三十七战,斩倭首一万二千级,焚溺死者无算。"
最惊心动魄的当属嘉靖四十年的仙游保卫战。当时倭寇三万人围攻孤城,《明实录》记载谭纶"身被三创,裹疮巡城,士卒感泣"。
谭纶从来都是身先士卒。
他独创的"火铳轮射法",更在在此战大显神威。"置铳手为三队,更番迭进,倭寇尸积如山"(《明史·兵志》)。
有勇有谋,还会搞发明,不得了。
隆庆元年,谭纶升任兵部尚书。
他与戚继光的合作堪称军事史典范,《明史》称"继光善战,纶善将将"。意思就是谭纶不光自己打仗厉害,指挥别人打仗也不含糊,所以戚继光这样的猛将才能倾心跟随。
少有人知的是,戚家军的赫赫战功背后,是谭纶推行的三大改革。
1. 募兵制革命
打破卫所世袭制,《明实录》记载谭纶奏疏:"今之兵,市井之徒,岂能冲锋?宜募矿徒、山民,取其骁悍。"这直接促成戚家军、俞家军的诞生。
2. 装备标准化
谭纶规定"每兵必佩狼筅、长枪、短刀",推行《武备志》记载的"鸳鸯阵"装备体系,使明军单兵战斗力提升三倍。
3. 长城防御体系
任蓟辽总督期间,他主持修建空心敌台1200座,《明史纪事本末》称"自居庸至山海关,亭障相望,虏不敢犯"。
万历元年,朵颜部首领董狐狸率五万骑兵犯边。
此时已58岁的谭纶亲率家丁百人突袭敌营,《国榷》绘声绘色记载:"纶白髯飘动,手执三眼铳,直冲虏帐。诸将见尚书如此,无不以一当百。"
58岁了,还敢只带100人就去袭营。手上一杆三眼铳,白胡子随风飘动,子弹呼啸而去,多么热血的场面。
此战生擒董狐狸之弟,迫使蒙古诸部"叩关请罪"。
在蓟州镇守的十六年间,谭纶创造出惊人的国防经济账。年军费从120万两降至80万两,边军员额却从8万增至12万。
《明史·食货志》特别记载其"开煤铁之利,设军器局,岁省京运银四十万两"。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更迭中,谭纶始终屹立不倒。
《明史》称其"周旋严徐、高张之间,而能保全功名"。没有高超的智慧和手腕,绝对办不到。
尤其是与张居正的关系堪称微妙。万历三年,张居正欲裁撤边军,谭纶连夜呈上《边务十议》。
《明实录》记载居正阅后叹曰:"谭子理(谭纶字)真国器也!"转而全力支持边防建设。
但这位铁血尚书也有柔软一面。《国榷》记载其临终场景:"召诸将曰:'吾死,蓟门事付戚帅。'又嘱子孙:'勿请恤典,勿建祠堂。'"
万历七年,谭纶病逝,享年62岁。《明史》评价:"终明之世,文臣治兵而功最著者,纶与王守仁而已。"
谭纶创立的"车营战术"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李如松凭此大破日军。
他编撰的《军政条例》成为明代后期军事法典,甚至影响清朝绿营制度。
最令人惊叹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使用的"铁人军",其训练方法正是源自谭纶在福建时创建的"重甲步兵操典"。
谭纶的传奇人生,可以用《明史纪事本末》结尾处十六字"起于书生,成于疆场,老于边塞,殁于案牍"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