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虽然有一些人从资历和职务上看似并不低,但在评级授衔时,他们的军衔却并不算高。例如,许多红二方面军的老战友曾为谭友林争取过更高的评级授衔,但最终未能如愿。
谭友林是一个具有深厚军事和政治背景的将领。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积极参与政治工作,担任过红二军团师的政委;在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担任过旅长;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则在东北战场担任过副军长。谈到红二军团,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知名的战将,如贺炳炎、王尚荣、黄新廷、杨秀山等,他们的资历与谭友林不相上下。谭友林自参军以来,一直从事基层工作,从警卫营的通讯员、宣传员、警卫员做起,晋升较为缓慢。
1934年,对于红二军团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外部形势严峻,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而红二军团则面临着政治机关的撤销。在这一艰难时刻,贺炳炎、关向应和卢冬生等人积极推动恢复政治机关,反对无目标的游荡,并开始开辟黔东苏区。由于当时适合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极其匮乏,许多人不愿意承担政治工作的责任,关向应为此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才使得政治机关得以逐步恢复。谭友林则从政治部青年干事调任为独立营的教导员。随着部队政治工作干部的紧缺,他的职务逐渐上升,从营到团政委,再到师政委。这与廖汉生的经历相似,廖汉生在1933年参军后,担任文书工作,不到一年便被关向应提拔为师政委。与此同时,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红六军团派遣了不少政工干部前往红二军团进行支援。
1936年,随着红二方面军的成立,谭友林继续担任师政委。抗战爆发后的几个月,他并未直接参与战斗,而是去抗日大学深造。学业完成后,1938年他被任命为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队的一员,担任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相当于旅副政委的职务。
1940年,谭友林从政工岗位调任军事指挥岗位,先后担任了六旅和十二旅的旅长。不到一年时间,他便被调到延安党校学习,之后的四年里他一直在后方工作。随着抗战的胜利,新四军开始编入华中部队,谭友林本来计划调任纵队政委。然而,由于东北局势的变化,许多在延安的干部被调往东北,他也被派往松江军区四分区担任司令员,后来又调任359旅副旅长。
虽然1940年他就已经是旅长,但许多人对他在后期职务上的变化感到不解。在抗战后期,359旅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改编为南下支队,后在中原地区突围,最终回到吕梁整编,扩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而359旅的另一部分在抗战胜利前夕被改编为南下第二支队,行军途中转入东北,恢复359旅番号,并在后方进行剿匪工作。尽管359旅是一支老牌的、能打硬仗的部队,但在东北战场的初期,他们并没有像其他部队那样担负主力任务。
经过合江军区剿匪后,359旅改编为独立二师,谭友林担任政委。1948年,该部队再次改编为12纵,谭友林继续担任师政委,并于1949年升任副军长。从履历上看,谭友林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职务完全不逊色于中将。然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的职务晋升却显得较为缓慢,长时间停留在师级职务上,并未升任正军级职务。
1952年,军队进行评级时,职务的高低决定了军衔的评定。谭友林一直担任副军级职务,因此他的军衔仅为副军级。1955年,军衔授予时,他并不符合中将的标准,因为中将的标准至少需要担任正军级职务,而谭友林的职务一直停留在副军级。
当一些老战友和曾经的领导得知谭友林的军衔较低时,他们纷纷向上级反映意见,萧克、王震、贺炳炎等人都为他争取过更高的评级。然而,最终并未改变谭友林的军衔。对于谭友林来说,军衔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曾经亲历过艰难岁月,与许多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一起度过了生死与共的岁月。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比起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老战友,他已经是非常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