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师长当得真是窝囊透顶,早该一枪毙了。”东北野战军的司令气愤地说道。那么,这位被他怒斥该枪毙的师长到底是谁?又为何遭到如此严厉的责难呢?
这位即将被枪毙的师长名叫刘转连。原因仅仅是因为一次战斗失利。兵家常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怎么可能永远不输?一次失败本不该引发如此强烈的怒火,可东野司令为何如此勃然大怒呢?后来,这位刘转连又为何在失利之后反而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在败仗之后做了什么调整?当时对他又是如何处理的?
刘转连出生于1912年,原名刘昌发,来自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境极为贫困,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虽然家里穷困,但父母思想开明,坚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即便生活困苦,他们也节衣缩食,决心让刘转连上学读书。
在父母的辛勤努力下,刘转连得以进入村里的私塾学习,接受了大约四年的基础教育。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然而,好景不长,因长期劳累,刘转连的父亲积劳成疾,却舍不得花钱治病,最终病逝,家庭的重担顿时落在了母亲肩上。
刘转连还有一个姐姐,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母亲不得已将姐姐送去别人家做了“童养媳”。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哀。母亲再婚后,继父对刘转连并不好,时常虐待他。母亲心疼儿子受苦,最终将他送到了舅舅家寄养。虽然舅舅家境较为殷实,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亲情难免被现实利益所冲淡。
舅舅并未对刘转连特别照顾,仅仅让他做长工自食其力。为了生存,刘转连只能默默忍受,然而等待他的并非温暖,而是舅舅的打骂和苛刻要求。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他们之间似乎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冷酷现实。这段经历让刘转连深刻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然而,1926年,生活中出现了转机——一束光照进了他的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红军部队来到他的家乡,开展“打土豪、除恶霸”的运动,深受百姓欢迎,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队伍。刘转连终于摆脱了舅舅的控制,获得了自由,他决定加入红军。
初入军营,刘转连对军中的一切都很陌生,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军队里的同志们热情友好,许多人和他年纪相仿,大家很快熟悉起来。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逐渐掌握了多项技能。战场是锻炼人的熔炉,经历枪林弹雨洗礼后,刘转连如凤凰涅槃,变得更加坚毅勇敢,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
到了1937年,经历过反围剿和长征的刘转连,已经晋升为红6团改编的120师359旅717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全团在三井镇对日军发动猛烈打击,成功歼灭敌军310人,并提前在四十里外设伏。后来在五台山下与日军交战,虽遇强敌,但依靠兄弟部队支援成功剿灭敌军。
1941年,359旅接到命令,承担保卫延安和推动大生产的任务。前线激烈作战,后方保障同样关键,责任落在了刘转连肩上。初到南泥湾,这里土地贫瘠,河水干涸,种粮极为艰难。但刘转连带领部队艰苦奋斗,终于将荒地变成了肥沃良田,庄稼茁壮成长,河道蓄水,甚至建起了工厂,极大保障了前线军需。
南泥湾的故事迅速传遍全军,毛主席也多次称赞359旅及刘转连的贡献。虽说当时国共双方在统一战线内抗日,但国民党始终心存不满,暗中多次试图干扰南泥湾建设。幸好有刘转连坐镇,才能确保后勤供应不断,前线得到及时支援。尽管未直接参加前线战斗,刘转连在抗战期间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抗战胜利后,刘转连被派往东北参与解放工作。解放战争爆发,他带领359旅历经两个月长途跋涉抵达沈阳,部队扩充至7000人。进入东北战场后,359旅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一路挺进黑龙江,先后解放哈尔滨、安东、虎林等数十县城,声名远扬,令敌军闻风丧胆。
1947年,359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刘转连任师长。他先后参加三峡江南多次战役,屡获胜利。然而在苇子沟战役中遭遇挫败。此战中,刘转连率部过松花江阻击德惠方向增援的敌军,原计划与大部队会合,但因后方部队和通讯迟到,导致兵力不足,虽然消灭部分敌人,但大部分敌军脱逃。
这次失利招致林帅严厉批评:“师长应该枪毙。”刘转连心中苦闷,却无力辩解,只得接受降职处理,由师长降为三师副师长。然而他没有气馁,带领三师在吉林外围战斗中击溃敌军60军一个团,俘虏团长及720名士兵,获得刘亚楼将军赞赏,并再次升任独立三师师长。
随后,刘转连在韭菜坨子战役中连连告捷,逐步恢复昔日声威。1955年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正式获得认可。“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刘转连能从失利中吸取教训,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错误,凭借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再次打出精彩战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