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接待中国访问团时曾指出,匈牙利和中国一样,都遵循“姓在前名在后”的命名习惯,这一点在整个欧洲国家中独树一帜。这番话不仅展示了两国文化上的独特联系,也暗示了匈牙利与中国之间非同寻常的历史渊源。欧尔班本人更坚信,自己的祖先源自东方,这无疑引发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
其实,最早提出匈牙利人源自匈奴的说法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匈牙利人自己。19世纪著名作家育珂摩尔(Jókai Mór)在他的小说《匈奴奇士录》中,首次将匈牙利人认定为匈奴后代。这一观点在当时尚无统一定论,而匈牙利国名的翻译也各不相同。比如周作人在翻译《匈奴奇士录》时称其为“匈加利”,而碧荷馆主人则译作“匈耶律”,《瀛寰志略》更提及“奥地利之匈牙利地,古匈奴别部转徒至此”,多种译法反映了对这一国家名的不同理解。
然而,无论如何翻译,“匈”这个字始终未变。理论上,把别国名称中带“匈”字或许显得不够礼貌,但匈牙利人却乐意接受,因为这个“匈”字源自“Hun”,即曾经席卷欧洲大陆、令世界震动的匈人。拥有如此威名赫赫的祖先,匈牙利人无疑感到骄傲和自豪。
那么,欧洲的匈人和东方的匈奴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联系呢?在匈牙利国内,许多人坚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认定,自己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东方。早在1820年,一位名叫乔玛的匈牙利探险家曾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寻根。可惜的是,他最终因疟疾离世。在遗嘱中,他写下了对祖先可能源自中国北方的推测。
58年后,另一批寻根者在贝拉伯爵的带领下组建了官方考察队伍,展开了更为系统的寻根之旅。通过与恭亲王的关系,他们从上海入境,沿长江逆流而上,再转向北方抵达敦煌。在敦煌,这支队伍仔细参观了壁画和当地风俗民情,贝拉伯爵因此更加坚信,他们的祖先确实来自古老的东方文明。
历史上,公元89年,东汉都城洛阳发生了一桩轰动的凶杀案——都乡侯刘畅遭人当街杀害。掌权的窦太后得知后震怒,下令严惩凶手。然而当凶手被捕,令窦太后震惊的是,竟然是她亲哥哥、待中窦宪。这使得她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这时,归顺汉朝的南匈奴使者进言,表示北匈奴近年遭遇自然灾害,国力大减,建议让窦宪领兵讨伐北匈奴,以戴罪立功。窦太后接受了这一提议,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统领三万大军,联合南匈奴和乌恒等部,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漠北地区。在额根布山(又称稽洛山)和阿尔泰山(金微山)大败北匈奴,斩杀数万敌军,俘获了匈奴王太后。
北匈奴单于是率残部向西迁徙,最终在里海与顿河之间的平原定居。原本盘踞该地的阿兰国被北匈奴灭亡。北匈奴在此生活了约158年,因气候变冷,最终再次向西迁入东欧平原。
匈奴人的到来激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原本居住于东欧平原的东哥特人被匈奴人赶往多瑙河以西,占据了西哥特人的领地。西哥特人被迫南下,进入了西罗马帝国。此时的西罗马帝国正与波斯交战,急需兵员,因此接纳了这些西哥特人,却也为自身的灭亡埋下伏笔。
进入东欧平原的匈奴人,已非最初的匈奴血统。他们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迁徙,与当地的阿兰人、塞种人以及西亚民族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匈人。通过考古出土的墓葬发现,匈人的染色体(以N型和J型为主)与匈奴人的O2和C型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他们吸纳了大量斯拉夫人(N型)和西亚人(J型)的基因成分。
尽管如此,在文化认同上,他们依然坚信自己是匈奴的后裔。至少在整个欧洲,只有匈人保持着明显的东方传统,例如姓氏前置、使用剪纸艺术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尔班会坚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东方,同时也使得匈牙利成为欧洲一个较为特殊,甚至被误解和歧视的国家。
从窦宪勒石燕然,到“上帝之鞭”阿提拉,时间跨越了两三百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如今,匈牙利是否是匈奴后代,已经不再是关键。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与中国的关系始终友好,或许这份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两国情谊的根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