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自隋炀帝下诏设立十科举人选拔标准起,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止。这一历史悠久的制度,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子,成为时代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桂平这座小城,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见证了这一历程。尽管桂平在漫长的科举历史中培养了无数的秀才、举人、进士等人才,但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文献资料未能得以保存。现如今,关于桂平科举人才的具体数据,已经难以考证清楚。
在桂平的地方志中,对于明清以前的科举人才记录极为稀少,仅有少数几位人物的名字被留下。而明代的记录更是存在不少缺失。清代的记载则相对较为完整,基本上能找到相关信息。综上所述,桂平目前能够查找到的科举人才,基本集中在明清两代,共有百余个名字可供参考。
尽管桂平的科举人才数量不多,但他们的故事却极具历史意义,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位桂平末代举人的故事——谢宗清。
科举制度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终结,当年朝廷颁布诏令废止所有科举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教育。因此,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办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成为了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届考试,所有参加这一年科举考试的学子,便是最后一批科举考生。
然而,根据桂平地方志的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乡试和会试中,未见桂平籍学子的名字。由此可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癸卯恩科乡试、会试,才是桂平科举历史中的最后一届荣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桂平共有两位学子在癸卯恩科的乡试中成功中举。第一位是来自桂平上都里耀团村的蒙启谟,第二位是来自桂平宣一里王举村的谢宗清。谢宗清的中举无疑标志着桂平科举的最后时刻。
谢宗清,桂平宣一里王举村人,王举村的名字与科举中的“举人”紧密相连,充满了象征意义。传说在明崇祯年间,一户王氏家族自广东英德迁至此地,并且连续三代都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此,康熙年间,王举村便更名为“王举村”,而王举村的名字也成了桂平地区科举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谢宗清的科举之路始于年少,他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加了辛丑科乡试,成功进入副榜,成为副贡生。两年后,他再次参加癸卯科考试并成功中举,获得了在官府任职的资格。然而,时代动荡不安,科举制度即将终结,谢宗清的仕途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
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但作为末代举人的谢宗清,依然被地方官府视为重要的选才对象,得以在过渡时期享有一些福利。1906年,清政府对财政部门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度支部,类似于现代的财政部。新的制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填补空缺,而曾经的科举举人,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才来源。谢宗清顺利进入了广西省度支部,担任盐政处的二等盐政官,负责调查粤滇地区的盐务。
在民国建立后,谢宗清依然在政坛活跃。1913年,他当选为省议会议员,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关于他之后的具体经历,目前已难以考证。尽管如此,谢宗清作为桂平最后一位举人,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位桂平的末代举人是蒙启谟,他来自桂平上都里耀团村。耀团村的蒙氏家族在清代科举中享有盛誉,人才辈出。从康雍乾三代到光绪、宣统年间,蒙氏家族中涌现出许多举人和进士。蒙启谟虽然是桂平科举的最后一位举人,但其家族的文风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蒙启谟生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中得光绪癸卯科乡试正榜,成为了举人。他的家庭背景使他从早年便在科举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蒙启谟还曾因优贡生的身份获得廷试机会,结果名列前茅,很快被任命为直隶补用知县。后来,他又回到广西高等审判厅任职推事。
然而,蒙启谟的人生除了官场经历外,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他参与了一个对现代中国语言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加入了读音统一会。读音统一会是一个旨在统一全国语言、推动“书同文,语同音”的官方组织。通过这一组织的努力,最终确定了以“京音”为基础的国语,成为今天普通话的雏形。蒙启谟作为广西唯一的代表之一,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会议。
在1913年,这个会议决定了普通话的基础发音,也为今天的国语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蒙启谟与“普通话”这一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的参与无疑为广西乃至全国的语言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桂平最后的举人之一,蒙启谟不仅参与了科举制度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语言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历史上的佳话。
无论是谢宗清还是蒙启谟,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桂平科举历史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