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刘备的得力军师,是刘备最为信任的辅佐者,无论是战场上的征战、国家的治理,还是宏伟的天下大计,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与。刘备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欣喜若狂,几乎视其为宝物。然而,诸葛亮的到来却让关羽颇为不满,关羽心里觉得自己的地位可能被威胁,心中也有些微的不快。
刘备临终前,留下了对诸葛亮的信任,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托付给了他。尽管刘备相信诸葛亮能守住蜀汉江山,但他还是未能完全放心,特意安排了李严和赵云协助诸葛亮,监视其行事,确保刘禅能够得到妥善照料,蜀汉的基业得以延续。刘备虽然未曾亲自完成自己的大计,但他心里始终有个愿望——希望诸葛亮能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带领蜀汉打下天下,为刘禅铺路,避免他在未来因为无能而失去大好江山。
在刘备的在世期间,诸葛亮的行事一贯稳重,他不仅能够帮助刘备做出理智决策,还能在关键时刻劝解刘备避免走弯路。然而,刘备一死,诸葛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于是毅然决然发起了五次北伐,还加上一次防守反击,总共六次北伐的战争。然而,这些北伐不仅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让他耗尽了生命的精力。尽管诸葛亮竭尽全力,却未能完成刘备的遗愿,最终带着未竟的心愿离世。
诸葛亮的北伐确实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第一次北伐便遭遇了惨败,损失了十一位大将,堪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典型。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并收复荆州,决心挑战东吴,这与诸葛亮一直以来的战略不谋而合。诸葛亮的目标是联合东吴共同抵御曹魏,因此他原本打算通过释放陆逊来保持与东吴的友好关系,避免双方关系恶化。然而,尽管如此,最终刘备在战后病重,没能挺过这一阶段,去世了。
刘备的去世深深触动了诸葛亮,他知道时机已至,必须为北伐做准备。诸葛亮首先平定了南中地区,成功招募了当地蛮夷的兵力,增强了蜀军的力量。同时,他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为接下来的北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时,魏国的皇帝曹丕已经去世,由曹叡继位,然而曹魏的权力仍掌握在司马懿手中,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蜀汉必须抓住这段时间,防止曹魏恢复元气。
自夷陵之战后,蜀汉丧失了荆州这一重要战略要地,而曹魏的疆域辽阔,若再给他们几年的时间恢复,蜀汉将越来越难以与之抗衡。这也是诸葛亮心急北伐的根本原因。227年,诸葛亮在信心满满之下,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带领赵云进入汉中,为北伐做准备。
228年,诸葛亮终于开启了首次北伐。他将军队分为数路,派赵云和邓芝率领部队走箕谷,并故意在此地放出消息,掩人耳目,实际从汉中西北出发,计划切断曹魏的关陇通道,直扑陇右。陇右的防线果然受到了诸葛亮的强势攻击,姜维等魏国大将纷纷投降,蜀军连破数城,曹军大败。这一系列胜利让诸葛亮一度认为北伐会如同当初预想的那样顺利。然而,曹魏毕竟不是一个容易击败的敌人,他们迅速反应,并且凭借实力稳住了阵脚,局势开始逆转。
最关键的变数来自张郃。尽管诸葛亮早有预料,准备好了防线,但张郃以出其不意的战术让蜀军陷入了困境。街亭作为北伐战线的关键节点,诸葛亮在选择守将时本应格外慎重。然而,最终他竟然决定让马谡担任这一重要位置。马谡虽然有才,提出过不少合理的建议,但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刘备曾明确指出过他不应重用,但诸葛亮仍未听从这些警告。马谡在指挥中做出了致命的错误,选址在山上,远离水源,导致了军队在炎热的夏季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尽管副将王平多次劝阻,马谡固执己见,最终导致蜀军被张郃围困,水源被切断,最终惨败。
这一战,蜀军损失惨重,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斩杀以安抚军心。虽然诸葛亮及时做出调整,北伐军侥幸逃脱了张郃的包围,但战斗的代价依然很大。此次北伐战斗中,蜀军不仅失去了马谡,还失去了九名大将,包括马玉、阎芝等。这场战斗直接导致了赵云的伤重,最终不幸病逝,另外十几位蜀军战将也英勇阵亡,北伐初战即告失败。撤军途中,蜀军险些被司马懿围截,幸得诸葛亮机智演出空城计,才得以化解这场危机。
这一系列失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许多优秀将领,也让诸葛亮为未完成的遗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带着深深的遗憾,依然未能完成刘备的梦想,终究为蜀汉的未来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