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飞:历史的“民族英雄”还是“爱国将士”?
岳飞,唯一一位被后来的敌国后裔(清朝)定义为“民族英雄”的历史人物。五百年前,他坚决抵抗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五百年后,女真人的后人重新崛起,建立了清朝,统治了中原。在清朝的立场上,理论上,岳飞应该是一个与自己祖先有深仇的历史人物,若能安然无恙,已经是万幸。然而,清朝非但没有贬低岳飞,反而承认了他作为“民族英雄”的身份。清朝的这一宽容举措,虽然或许带有拉拢汉人情感的政治动机,但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从宋朝到清朝的几百年间,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在广大人民心中早已形成共识。
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岳飞的身份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岳飞不仅仅是民族英雄,更是一个典型的爱国将士。
二、专家的论点:岳飞不应被视为“民族英雄”
这些专家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英雄”的定义:民族英雄通常是在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压迫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就或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 华夏民族的历史观:华夏历史是所有民族共同的历史,宋朝和金朝并不属于完全对立的两股力量。宋朝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而金朝则由游牧民族建立。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宋朝和金朝的文化早已融合入华夏文明的整体之中。因此,岳飞与金朝的抗争,更像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冲突,未必能称得上是“民族英雄”式的对抗。若过分强调“民族”层面的对立,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地域争论,甚至伤及感情。
3. “民族”概念的近代性:事实上,“民族”这一概念直到近现代才逐渐流行,尤其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才提出并推广了这个概念。因此,按现代“民族”的标准来定义古代人物,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背景。
综上所述,专家认为,使用“民族英雄”这一标签来形容岳飞,有失历史的客观性,称他为“爱国将士”更加符合历史语境。
三、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岳飞是民族英雄
那么,专家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对此,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北大·季羡林文丛·学问之道》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爱国主义”时,季先生明确表示:他不能接受将岳飞从“民族英雄”的行列中剔除。他认为,历史上的敌对并非单纯的民族冲突,而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岳飞抗金,不应仅仅看作是“兄弟之争”,而是汉族为了保卫自己国土的正义行为。
季羡林强调,在历史的语境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避免用现代的民族观念来套用古代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立场来评价岳飞等历史人物,难免会误读历史,甚至将曾经为民族独立和尊严而战斗的英雄,误认为是破坏团结的罪人。他认为,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身份应该得到承认,并且应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
四、岳飞的事迹:符合“民族英雄”的标准
从“民族英雄”的标准来看,岳飞显然是符合这一定义的。根据查阅的资料,民族英雄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 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2. 保障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
3. 作出杰出贡献。
岳飞的事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能与这三个条件高度契合。
- 岳飞保卫领土:岳飞主要抗击金朝,从宋朝的视角看,金国完全是一个外来侵略者。金朝的入侵几乎摧毁了宋朝的国祚,宋朝皇帝被俘至北方,靖康之耻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
- 岳飞捍卫人民和民族尊严:岳飞在抗金过程中,不仅为收复失地而战,更重要的是为报靖康耻、雪国仇、恢复百姓的尊严而战。他的《满江红》诗词表达了他强烈的复仇之心与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 岳飞的贡献:岳飞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赢得战役,更在于他保护了宋朝代表的先进文明免受金朝的屠戮。金朝代表了游牧民族文化的粗犷与残酷,而岳飞捍卫的,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和秩序。正是他的拼死抵抗,避免了文化的倒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因此,岳飞无疑是“民族英雄”,他以生命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五、历史中的“敌人”与“英雄”并非简单二分法
如果岳飞不是民族英雄,那么与他同时代的秦桧,又该如何定义呢?那些支持议和、投降金国的“宋奸”,是不是也应该被重新界定为促进“团结”的英雄呢?
其实,历史的复杂性常常被后人所误解。真正复杂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后人如何解读和看待这些历史人物。要想理解历史,我们必须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实际背景来判断,而不是脱离历史语境,拿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过去。
至于那些将历史事件看作是“兄弟阋墙”的论调,相信广大读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纠缠于狭隘的定义,而在于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