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孙无忌存有私心吗?拥立外甥李治当太子,反对李恪,却埋下隐患
创始人
2025-09-15 01:31:46
0

贞观二年初(公元628年),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出于对家族安全的深切担忧,亲自出面劝说唐太宗不要让她的哥哥长孙无忌继续担任宰相。她害怕外戚过度干预朝政,最终会使长孙家族陷入灭顶之灾,因此态度极为坚决地反对长孙无忌执掌重权。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之变的首席功臣,深谙“欲速则不达”的为政之道。为了保持未来政治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了不让长孙皇后为难,他主动辞去了宰相的职位。这个决定既显得谦逊,又体现了他对大局的把控与成熟。

尽管辞职,长孙无忌的这一举动反而使唐太宗对他更加器重。随着时间推移,长孙无忌逐渐成为唐朝政坛上不可替代的支柱。唐太宗曾高度评价他:“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故人不过。”这充分体现了长孙无忌在治国理政上的卓越能力和慎重态度。

长孙无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在总结隋朝法律的基础上,主持编纂了更适合唐朝国情的《贞观律》。后来,唐高宗在位时,他又参与修订了《唐律疏议》,这些法律文献对后世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开始,长孙无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他渐渐沉迷于手中的权力。这一点从同年发生的“太子李承乾被废”事件可见一斑。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共有三位嫡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和三子李治,三人皆为长孙无忌的外甥。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由长子李承乾继承太子之位。

可惜的是,李承乾长大后性情日渐颓废,沉溺于奢华生活,甚至放言将来要“做一个突厥人”,表现极为荒唐。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及陈国公侯君集发动叛乱,图谋夺位。叛乱失败后,唐太宗废除其太子身份,贬为庶人,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彭水)。

按理继位顺序,最有资格接任太子的是魏王李泰,他不仅具备胆识与才华,还几乎继承了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所有的优点,但他却因争夺太子位而与兄弟明争暗斗,甚至威胁晋王李治不许插手。

为了避免朝廷动荡,唐太宗最终放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在未确定李治之前,他更倾向于吴王李恪作为理想太子。

相比于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的身份并不占优势。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因而身为庶子且非嫡长子,依制度本无太子资格,而晋王李治又先于他。

尽管如此,唐太宗认为李恪才智过人,志向远大,是极佳的继承人选。

然而,立谁为太子关系重大,朝廷大臣们自然各有主张。由于李恪身份特殊,众臣普遍反对其继承皇位,反对声中,长孙无忌的态度最为坚决,他坚决支持嫡子李治继位。

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理由主要有三点,显而易见的是,他已将国家大局和忠孝仁义抛诸脑后,心中只剩“私利”二字。

当时唐太宗身体逐渐衰弱,长孙无忌看准机会,极力推动李治继位,力图通过控制柔弱的皇帝,实现自己对朝政的全面掌控。

长孙无忌从谦逊谨慎逐渐转变为权欲熏心的权臣,这一心态变化影响了大唐政治的走向。

为了掩饰内心动机,长孙无忌对外以“礼法制度”为由,强调“立嫡为储”的重要性,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即便唐太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立李治为太子,却仍忧虑李治性格柔弱,可能无法胜任重任。于是他一度萌生“改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并曾向长孙无忌询问意见。

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长孙无忌对此坚决反对,言辞坚定,表现出为达到目的不惜忽视皇帝感受的态度。

面对唐太宗质疑他反对李恪是否因其非亲外甥,长孙无忌巧妙回答,称李治仁厚,是明主贤君,应稳坐太子之位。二人君臣间的言辞交锋,尽显口才与智慧。

最终唐太宗被说服,放弃改立李恪的念头。

李恪虽才华出众,深得唐太宗赏识,但缺乏朝中大臣支持,除了中书侍郎岑文本少数声援,其他大臣多反对其继位。唐太宗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造成朝政不稳。

因此,在众皇子中,唐太宗只能选择晋王李治。尽管李治性格柔弱,唐太宗并不满意,但鉴于李承乾谋反、李泰阴险狡诈、李恪无足够支持,无奈之下才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得以成为太子,长孙无忌在其中功不可没。

为了锻炼李治,唐太宗决定给他上一堂政治“硬课”,效果显著,同时也巩固了长孙无忌作为朝廷首席重臣的地位。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四月》记载了这段经历:唐太宗与李治在两仪殿,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等人,感叹三个儿子与一弟的表现令其心灰意冷,自己倒卧床上,长孙无忌等人急忙上前扶持。

随后唐太宗突然掏出佩刀欲自尽,褚遂良迅速夺下刀,交给李治,众人劝阻皇帝吐露心声。唐太宗则表示:“我想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回应:“既如此,陛下便照办,若有反对者,愿陛下严惩不贷。”

唐太宗转向李治,说:“你舅舅已允你继位,应当拜谢。”

长孙无忌又对其他大臣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可召见百官,有异议者,臣等愿负万死。”

唐太宗召集六品以上官员,最终无人反对,李治顺利成为太子。

回想两仪殿内情景,不难看出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政治“戏码”,既是为李治授课,也是表明长孙无忌不可撼动的权力地位。

唐太宗历经无数风雨,怎会因“立谁为太子”而拔刀自尽?他的举动更多是出于锻炼李治的考量。

两仪殿内,李世民与几位老臣对阵唯一年轻的李治,通过对话与异动引出立储话题,政治戏剧意味浓厚。

长孙无忌在这场戏中担任“最佳配角”,继玄武门之变后,再次成为唐太宗得力助手,并取得巨大成功。

对长孙无忌而言,这场表演不仅针对李治,更是确立他朝廷首席重臣身份的重要标志。

唐太宗让李治拜谢舅舅,既是肯定长孙无忌的功劳,也暗示他将是未来皇帝的左右手,这无形中在李治心中种下了“舅父至上”的权力阴影。

正是这份权力上的尊重,滋生了长孙无忌日后在朝中傲慢自大的根源,尽管史料未详载。

虽然李治并非唐太宗心目中最佳太子,唐太宗还是作出让步,任命长孙无忌等人为托孤大臣。

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不仅因其嫡子身份,更是经过深思熟虑,着眼于大唐未来政局稳定。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玄武门之变重演的风险,避免了皇子相残的局面。

而将李治托孤给长孙无忌,则是唐太宗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正如唐太宗在立储诏书中所言:“若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李恪与李治皆难保全,唯立李治,三兄弟方能安然无恙。”

唐太宗虽为至尊皇帝,却无权任性选择心仪的接班人李恪,反而让外戚长孙无忌坐稳了朝堂权力中心。

这一举措,也注定了李恪悲惨的结局。

作为李治最大对手,李恪虽有能力且受宠,但狡诈的长孙无忌绝不会容忍对手存在,他必定会尽全力巩固外甥皇帝的地位,排除异己。

毛泽东曾评价唐太宗:“李恪有才,李治庸碌,知子莫若父,然终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事实证明,唐太宗采纳长孙无忌意见,立李治为太子,不仅令最受宠的李恪丧命,还为后来的武则天篡位埋下伏笔。

相关内容

原创 ...
西北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的文化古城——西安。作为陕西省...
2025-09-14 13:42:08
原创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火车站往往象征着城市的现代与宏伟。高铁飞驰如风...
2025-09-14 13:42:07
原创 ...
在广东省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韶关。它宛如岭...
2025-09-14 13:38:3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来到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游玩...
2025-09-14 13:38:23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
中新社 合肥9月14日电 题: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
2025-09-14 13:37:50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2025-09-14 13:37:32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商业活力...
2025-09-14 13:37:05
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主任蔡嘉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三天...
2025-09-14 13:36:55
原创 ...
1942年,凌少农为了购买布料与日本商人接洽,面对对方疑惑的目光,...
2025-09-14 13: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当然可以!下面是对你提供文章的逐段改写版本,语义保持不变,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使内容更加丰富: ...
原创 湖...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在右上角点击“关注”,这样精彩的内容就不会错过,随时方便查...
吉林长春:158件珍贵文物再现... 6月17日,在吉林省博物院举行的“宋韵千年 礼行天下”展吸引观众前来参观。本次展览展出158件(套)...
洛阳博物馆一青铜器展品酷似La... 6月16日,有网友发帖称,他在洛阳博物馆内发现一件东周的青铜器展品,其外形酷似最近大火的Labubu...
原创 此... 古代历史上,战乱频繁,北魏太祖成功统一了北方后,北方境内涌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大多来自六...
原创 百... 在福建漳州,洪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银币。这枚银币,不仅是洪家世代相传的...
北华大学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6月13日,北华大学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夫余国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北华大学举行。 夫余国作为...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   自古民族众多、曾建立古滇国的西南边疆,在西汉设置益州郡、实行郡县制后,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一体”...
原创 太...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率领明朝的精锐军队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
原创 朱... 好的,我会保持原文的意思,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且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一遍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