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是明朝初期的一位礼部尚书,出生于藁城。在早年间,他曾为元王朝服务,担任浙江行省的一名掾官。随着朱元璋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攻入旧馆,崔亮意识到自己无力抵抗,便选择投降,随后在朱元璋的麾下担任了中书省礼曹主事。不久后,他便晋升为济南知府,期间因为母亲的忧虑,他曾特意回乡探望,显示出他对家人的关心。
在明朝建立的第一年冬天,原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朱元璋于是提拔崔亮接替他的职位。此时,崔亮尚未正式成为礼部尚书,但他已经在多个重要的仪式中展现出色的策划能力,包括明朝的即位典礼、大祭等各类重大礼仪。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在丞相李善长的推荐下,崔亮最终赢得了朝廷中的广泛声誉。
当崔亮正式担任礼部尚书后,他不仅能为钱用壬之前设立的礼仪制度提供详尽的典故,而且他自己制定的一系列礼制也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准确的推理。到了洪武二年,崔亮引领一批礼部官员,计划将朱元璋的先祖仁祖陵正式命名为英陵,并举行祭告仪式。不过,这一提议遭到了当时太常博士孙吾的反对,他认为汉、唐时期并没有这样的先例。
对此,崔亮据理力争,指出汉光武帝刘秀曾加封其祖陵为昌,宋太祖赵匡胤也给予高祖陵以钦的封号,这充足说明了开国君主对祖先的重视,自然也应该重视其祖先的陵墓与祭祀。他强调,礼仪是源于人情,不能因为前朝没有类似的案例而使今朝的行为受到限制。
在经过一番朝廷讨论后,最终认定崔亮的观点是正确的。一次,朱元璋特意询问崔亮:“每当我进行郊祀天地时,必须坐在最中心,而文武百官在朝堂时却要分列东西,这样的礼仪设计究竟有何寓意?”崔亮微微一笑,回答道:“这样做是为了让文武大臣们能够更好地避让天子的尊荣。当陛下祭天时,面向北方体现的是阳义,面向南方则是阴义。如果群臣在朝堂上不分东西而坐,那祭礼的意义便会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明朝在刚刚成立之际,许多祭祀礼制的设计几乎都是在崔亮的手下完成的。最终,他在洪武三年因病去世,仍奋战在自己的官职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