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由哲学、文学、音乐构成的德意志精神王国的建立,要比19世纪中叶俾斯麦营造的政治帝国早一百多年。
于是我们看到,在将近两个世纪中,德语国家在各个领域里涌现了最多的天才人物,这里只需开列一个不完全的名单就可以了。
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
社会学:韦伯。
文学:歌德、席勒。
音乐: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
数学:高斯。
物理学:爱因斯坦、普朗克。
生物学:孟德尔。
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
当此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本书中所述德意志文化复兴的经验尤其值得中国人认真研究。
——周国平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德意志是一个无法回避、又极难书写的对象。
它不仅在欧洲中世纪里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在19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演进中 以其光彩(科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与窘迫(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的双重形象,成为无数研究者的目标。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 世纪中叶起,德国涌现出灿若星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从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巨匠,到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大师,再到高斯、普朗克等科学巨擘,他们将德国的科学文化推向难以企及的高度。
彼时的德国,获诺贝尔奖人数远超他国。可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的出现,让这一进程遭受重创,其光辉历史也被纳粹罪行的阴霾遮蔽。
彼得・沃森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德国天才:近现代德意志的思想、科技和文化》中,抽丝剥茧,追溯历史真相,探寻德国天才诞生的根源。从德意志大学兴起引发的阅读革命,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全方位解析德国科学文化蓬勃发展的缘由,以及它如何深刻塑造人们的生活,持续影响当今世界。
德国的教育兴国和文化崛起——简评《德国天才》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自18世纪中叶起,德国由一个落后地区迅速崛起,在精神文化领域迸发了巨大创造力,人才辈出,向世界贡献了近现代最伟大的天才人物中的大部分。
这个势头到20世纪前期仍未减,纳粹上台前,德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是世界之最,超过英美两国的总和。纳粹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德国蒙受耻辱,也在很大程度上遮掩了其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英国人,彼得·沃森认为应该公正地评价德意志民族的功过,因此撰写本书。
在本书中,作者综合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拨云见日,探究德意志精神文化繁荣的渊源和历程、各领域天才的成就和影响,同时也对纳粹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按照作者的论述,德国的文化崛起有赖于两大力量的交集。
一是1740继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厉行的变革,使普鲁士迅速成为军事文化强国。二是由温克尔曼、沃尔夫、莱辛等启蒙思想家开始的对人文主义的大力倡导。在朝野的共同努力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教育改革的成就。
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德国在全世界率先创建了研究性大学。其决定性的措施,一是破除了中世纪神学支配高等教育的传统,把哲学院置于大学的首位,所包括的历史学、语文学、古典学、数学等学科赢得了作为自主学科的尊敬。二是开设研讨班,创立博士学位教育,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知识精英阶层。与此同时,建立普及义务教育体制,设立公共图书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在德国人的精神倾向中,有两个观念获得了最重要的意义。
一是文化(Kultur),指思想、艺术和宗教之精神领域,德国人把它与文明(Zivilisation)相区别,后者只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外部表现。另一是教化(Bildung),指个人的内在发展,按照洪堡的定义,其特征是无目的性、内在性和学术性。建立文化型国家、教化型国家成为德国人的崇高目标。
……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向世界贡献了孔子、老子、庄子等文化伟人,唐诗宋词等文化瑰宝。同时期的德国则十分落后,在中国的汉代,日耳曼人尚是游牧部落,直到中国的清朝前期,德国还是许多分散的小公国。
然而,近代的情况恰好相反,中国没有再出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伟人。其中的缘由令人深思,而德国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德国天才:近现代德意志的思想、科技和文化》(上下册)
作者:〔英〕彼得·沃森 著
译者:张弢 孟钟捷 王志华 王琼颖 王莹 范丁梁等
出版日期:2025-6
“写给德意志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
一部关于德国天才的“百科全书”
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德国天才》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深度的文化思想史巨著。作者彼得・沃森以其深厚的学识与独特视角,打破了人们对德国的刻板印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文化贫瘠之地崛起为科技文化强国的德国。本书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可谓实至名归。
本书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核心,进而从哲学、神学、数学到自然与社会科学,再到人文艺术,详尽描述了德国在这些领域的奠基性成就。对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人物如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是对德国二百五十多年知识历史的生动回顾,更是一次对德国文化蓬勃发展根源的深度探寻,能让读者深刻理解德国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并持续影响当今世界,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眼花缭乱: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与“不会消逝的过去”
第一编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一章“德意志秉性”的形成
第二章教养与驱向完美的天性
第二编第三次文艺复兴:在怀疑论与达尔文之间
第三章温克尔曼、沃尔夫、莱辛:古希腊文化的第三次复兴与现代学术的起源
第四章纸质印刷时代的至尊产物
第五章照耀思维架构的晨光
第六章音乐的大复兴:哲学交响乐
第七章宇宙,楔形文字,克劳塞维茨
第八章语言之母,心声与浪漫主义的颂歌
第九章勃兰登堡门,铁十字与德意志的拉斐尔
第三编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现代繁荣的发动机和工程师
第十章洪堡的礼物:研究的创始和普鲁士(新教)知识概念
第十一章异化的演变
第十二章德国历史主义:“观念史中的一个独特事件”
第十三章生物学的英雄时代
第十四章走出“德意志落后的悲惨境地”
第十五章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德国热”
第十六章瓦格纳的另一个指环:费尔巴哈、叔本华和尼采
第十七章物理为王:亥姆霍兹、克劳修斯、玻尔兹曼和黎曼
第十八章实验室的兴起:西门子、霍夫曼、拜耳和蔡司
第十九章金属的主宰者:克虏伯、本茨、狄塞尔和拉特瑙
第二十章疾病的动力:菲尔绍、科赫、孟德尔和弗洛伊德
第四编现代性的痛苦与奇迹
第二十一章历史的滥用
第二十二章民族主义的病理学
第二十三章金钱、大众、大都市:“首个承续的社会学派”
第二十四章不协和音与最富争议的音乐家
第二十五章无线电的发明、相对论与量子
第二十六章维也纳的敏感与魅惑
第二十七章慕尼黑一施瓦宾:德国的“蒙马特尔”
第二十八章柏林大忙人
第二十九章英雄与商人之战
第三十章为丧父的孩子祈祷:失败者的文化
第三十一章魏玛:“前所未有的心灵警觉”
第三十二章魏玛:20世纪物理学、哲学与历史学的黄金年代
第三十三章魏玛: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第五编帝国之歌:希特勒与“斗争的精神化”
第三十四章纳粹美学:褐色之变
第三十五章第三帝国的学术:没有所谓的客观性
第三十六章神学家的黄昏
第三十七章德国战时科学的成果、失败与耻辱
第三十八章流亡,通往外界之路
第六编希特勒之后:困境下德国传统之承续
第三十九章“第四帝国”:德意志思想在美国的影响
第四十章“陛下最忠诚的敌国子民”
第四十一章“分裂的天空”: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再到拉青格
第四十二章德国咖啡馆:“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国”
结语德国天才:眼花缭乱,奉若神明以及内在性的危机
附录三十五位被低估的德国人
索引
编辑说明
更多好书
1.《德意志史》(平装本)
什么是“德意志史”?这片叫作“德意志”的土地何时开始拥有自我意识?
它如何崛起为中欧强权?在瑰丽的民族文化与扩张的帝国情怀之间,它又是怎样摇摆纠结的?在战争的废墟中,它如何实现了涅槃重生?
3.《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德国神话如何塑造德国人的民族个性?德国人独具怎样的力量以激励行动,德国的政治悲剧如何与神话联系在一起。
在德国历史中,神话总是与政治密切相关,如“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大帝会再度降临的传说、民族史诗《尼伯龙人之歌》、浮士德与魔鬼订约的故事、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轶事……由它们所衍生的神话在各个时期被用来解释不同的现实。
4.《德国的浩劫》
本书是作者迈内克晚年的压卷之作,被看作是德国思想自我反省的代表作。
作者从两个世纪的德国历史文化背景着眼,对于导致法西斯专政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5.《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
“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
本书切入角度新颖,由十个非常精彩的小人物故事构成,读起来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代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在众多记述希特勒千年帝国垮台后德国的书籍中,本书是具可读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6.《魏玛共和国史》
一部纪念失败政治的历史,关于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与其分析纳粹为什么会诞生,不如检讨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7.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德国古典哲学(12种17册)
没有德国哲学,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
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17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的“三大批判”奠定了德古典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功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抛弃了他的唯心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
9.《德国文学史》(修订版)
把德国文学从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的发展变化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着重讲述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各个文学时期是如何衔接的,各种流派、各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作用,进而说明它们与它们之前和之后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关系。
10.《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修订本)
“统一后的德国为何走向战争”一直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受关注的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百年、现有国际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这一问题仍具有重要价值。《脆弱的崛起》一书在充分发掘已有研究和原始外交档案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回答了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问题。
11.《国家、社会与大学:1700-1914的德国》德国大学的革命之路。本书详尽地描述了德国大学体系,细致地勾画出 18世纪以来德国大学改革的具体进程,深刻地揭示了德国政治、社会与大学的复杂关系。
每日一书
《西方美学史纲》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