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创造了两个极为显著的纪录:一是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二是在位期间有三十四年不上朝。
从万历皇帝的执政历程来看,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在位期间,国家的运行几乎停滞不前。由于他的懒政怠政和荒废朝政,导致党争不断,朝廷腐败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明朝在他的掌控下走向衰败。另一方面,尽管他大多时间深居宫闱,但凭借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万历皇帝果断派兵镇压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的叛乱,八年内先后平息了蒙古、苗疆的叛乱,同时挫败了日本的入侵,有效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安全。
因此,评价万历不能简单地用“昏君”或“明君”来定性。他的个性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造就了一个扭曲复杂的历史形象。
朱翊钧于1563年出生在北京裕王府,是裕王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而朱载垕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第三子。根据传统封建礼法,嫡长子继承制占主导,朱翊钧按理来说只是个闲散的王爷,命运却出人意料。
1549年,嘉靖帝立下的太子朱载垡早逝,剩下的皇子只有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景王朱载圳。朝廷内部形成了以严嵩为首的拥景派和以徐阶为首的拥裕派,党争激烈。嘉靖皇帝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对朱载垕十分冷淡,而宠爱朱载圳,使得朱载垕在朝中如履薄冰。
然而,1565年初,景王朱载圳也去世,嘉靖帝别无选择,只得立朱载垕为储君。1566年,朱载垕继承皇位,史称隆庆帝。
朱载垕有四个儿子,长子朱翊釴和次子朱翊钤早年夭折,朱翊钧遂成为实际上的长子。1568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式成为东宫太子。
朱载垕对未来皇帝的教育非常重视,任命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臣子担任教官,辅导朱翊钧读书,张居正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帝师之一。
朱翊钧刻苦用功,他的母亲李氏对他管教严厉,一旦他稍有懈怠,李太后便会召他面前长跪。早朝时,李太后五更时分便来到他的寝宫,将他叫醒。
在帝师和李太后的严格教导下,朱翊钧的学业进步神速,他也常自豪地说:“朕五岁即能读书。”他从小便掌握了历代帝王治国的经验与驾驭臣民的技巧。
1572年,隆庆帝临终前,任命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为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十岁的朱翊钧。隆庆帝去世后,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
朱翊钧即位后,高拱与张居正之间的政治斗争立即展开。高拱身为地位最高的顾命大臣,盛气凌人,经常贬低太监冯宝,且言语间流露对万历的不敬,引发李太后的猜忌。
张居正借助高拱与太后、冯宝之间的矛盾,联合后两者打击高拱,最终顺利接任内阁首辅。
从此,万历思想和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实施“万历新政”,改革从1573年持续到1582年张居正逝世。
改革的前五年,重点推行政治改革,实施考成法,严厉打击政府的官僚主义和空转,提升行政效率。
后五年则侧重经济改革,丈量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打击大地主隐匿土地,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十年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扭转了前两朝积重难返的颓势。
不过,张居正作为帝师,严厉管束万历,甚至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随着万历逐渐长大,他开始叛逆,认为张居正僭越皇权,自己才是真正的国家主人。
万历对张居正的不满与日俱增,张居正死后,他以其擅权为由,抄家削爵。
通过打倒张居正,万历巩固了皇权,但很快发现事情远比预想复杂,这就是史称的“国本之争”。
1586年,万历最宠爱的郑氏诞下一子朱常洵,万历欲立其为太子,但朝臣一致反对,坚持立长子朱常洛。
根本原因在于万历对皇权的自由解读与叛逆个性,和士大夫坚持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发生冲突。
万历偏爱朱常洵,主要因郑妃性格天真烂漫,无所顾忌,敢于挑逗、讽刺皇帝,同时又能倾听万历的心声,缓解他的烦闷。她不拘礼节,公然抱皇帝、摸头,虽为当时“大不敬”,却深合叛逆的万历胃口。
而万历长子朱常洛,是他与宫女王氏偶然所生,万历对母子二人并不亲近,朱常洛一生被冷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历对朱常洵的宠爱激起朝臣强烈反对。郑妃行为在士大夫眼中极为不敬,立幼子废长子的行为更是不可容忍。首辅申时行举明英宗和明孝宗幼龄立储为例,坚决建议册封朱常洛。
万历不愿将不喜欢的女人所生儿子立为继承人,但政治阻力巨大,只能以皇长子年幼为由拖延,计划两三年后再行立储。
朝臣并未停止斗争,从1586年起不断上奏,指责后宫干政,矛头直指郑贵妃。
万历恼羞成怒,频繁训斥、罢免或杖责大臣,却激起更多文官加入论战。
他渐渐意识到,真正的对手并非朝臣,而是深植社会数百年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这股无形强权面前,万历愈加无力。
此时,李太后已在慈宁宫安享晚年,不再晨起催促万历早朝,张居正去世,冯保被贬,申时行作为“和事佬”试图调和纷争,寄望万历最终觉醒。
万历一方面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却深感被文官牢笼束缚,开始厌倦朝政,渐渐怠政,沉溺酒色。
面对立储压力,他消极应对,十五年拒绝妥协,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册封为太子,朱常洵封福王,国本之争才告结束。
代价是自1589年起,万历三十年不理朝政,鲜少接见大臣,导致朝廷官员多空缺,公务停滞。
内阁大臣甚至不知万历长相,只能以太阳影子长短计时,六部职位空缺达六七成,朝廷几近瘫痪。
万历对文官集团的消极态度,给明朝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如同汉唐末年皇帝那般荒淫无度。
相反,万历对大局有清醒认识,最著名的是“万历三大征”。
1592年至1600年间,万历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三场大规模军事行动。
宁夏之役由李如松平定蒙古叛乱,朝鲜之役则由李如松、麻贵联手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播州之役则由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乱。
其中抗倭援朝战争影响最为深远。
1592年,丰臣秀吉率军从对马岛攻占朝鲜釜山,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
朝鲜政权腐败,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军队溃败,王京陷落,朝鲜请求明朝援助。
当时明朝武备衰败,朝廷大臣对出兵争论不休,态度消极。
然而万历看透日军野心,罕见发布出兵诏令,派四万军入朝。
次年正月攻克平壤,击败日军名将小西行长,随后平定开城,战局逆转。但碧蹄馆战役轻敌遭伏击,损失惨重。
明军切断日军粮道,日本被迫撤退,战争第一阶段于1595年基本结束。
1597年,秀吉再度率14万大军侵朝,明朝派7万兵援助,任命麻贵为大将军,与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密切配合。
经过数月鏖战,丰臣秀吉于1598年逝世,日军撤退,抗倭战争获得彻底胜利。
此役不仅保卫了朝鲜,也重塑东亚政治军事格局,间接促成德川幕府崛起,维系了三百年地区和平。
宁夏是明代重要边防重镇,1592年蒙古部落叛乱,攻占多个城池,威胁陕甘地区安全。
万历调麻贵和李如松驰援,虽李如松后调往朝鲜,麻贵坚守西北,围攻宁夏,历时八个月将叛军剿灭。
播州位于川黔鄂交界,土司杨应龙叛乱,1596年引苗兵作乱,明军增兵镇压,1600年杨应龙兵败自缢,播州之役告终。
三大征巩固了国家疆域,稳定边疆,是万历统治少有的政绩,但也耗费巨大财政。
宁夏役耗银180万,朝鲜役780万,播州役200万,八年军费高达1160万两。
尤其播州役几乎耗尽国力,削弱东北防御,促使努尔哈赤崛起,成为明末威胁。
综观万历皇帝,是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既有叛逆精神,不愿受传统束缚,也关心国家大事。
虽中后期不上朝,但无宦官乱政,无外戚干预,也无严嵩之流奸臣,且对抗倭援朝、西南、西北叛乱均有所反应,仍掌控朝局。
但他沉溺酒色,致使朝政衰败,这也是明朝末年衰亡不可推卸的原因之一。
1620年万历驾崩,二十年后明朝覆灭,其责任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