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随着一阵雄壮激昂的军乐声在空气中回荡,近百位来自各省的军政代表簇拥而至,身穿黑色礼服、神情庄重的孙中山缓步走向讲台,正式宣布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众人屏息凝神,注视着他,孙中山面向台下的军政代表和媒体记者,举起右手,郑重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孙)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段宣誓简短而有力,充满了信念与决心,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正式诞生,也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铺开了新的篇章,成为五千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座里程碑。
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历时三十八年,政权更迭频繁,先后有八位总统,他们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与李宗仁。
回顾历史,1911年10月12日,黄兴向在美国丹佛的孙中山发去了一封急电,简洁有力的电文写道:“革命军已经成功占领武昌。”看到这个消息,孙中山激动不已,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他紧紧握住电报,反复查看,内心激荡。
与此同时,革命军势如破竹,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此时,清政府决定召回当时已被罢免并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休养的袁世凯,担任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负责镇压革命军。袁世凯随后指挥冯国璋率领北洋新军向汉口发起进攻。
短短三天,冯国璋便攻下汉口,这让湖北军政府的士气大减,革命军意识到北洋新军的强大。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意识到,若想尽快推翻腐朽的清朝政权,必须争取袁世凯的支持,否则北洋新军将成为一大障碍。于是,黎元洪紧急写信给袁世凯,承诺他未来将是民国首任大总统。
这封信很快传到了袁世凯手中,他对总统职位产生了兴趣,对抗革命军的立场开始动摇。然而,革命军并未放松,他们在国内继续奋战,而孙中山虽然身在远方,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孙中山接到黄兴的电报后,并未急于回国,而是选择前往英国伦敦会见时任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试图获得英国对中华民国革命政府的承认。但格雷对于革命政府的支持态度冷淡,反而对袁世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格雷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若袁世凯推翻清朝并支持共和,我们应当支持他成为总统。”
这个意外的态度令孙中山颇感震惊,伦敦之行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为了拉拢袁世凯,给予他权力与利益上的优待,不仅重新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还解散了旧内阁,几乎将所有军政大权交由袁世凯掌控。
随着革命军在武昌的胜利,许多省份纷纷宣布独立,并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成为各省的领袖。虽然袁世凯掌控了清朝的军事与政权大权,武汉依然存在着与清朝对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清朝无法容忍这一政权的存在。
11月23日,袁世凯命令北洋新军进攻汉阳,七天内便占领了这座城市,革命军顿时失去了武汉的两座重要城市,仅剩武昌依然抵抗。然而,随着汉阳的失守,武昌的前景也变得愈加暗淡。果不其然,12月1日,北洋新军的炮火最终让湖北军政府溃败,黎元洪仓皇逃离。
在这种困境中,黎元洪提出了一个方案:“我们可以与袁世凯进行和谈,联合推翻清朝政府,事成之后,给他总统的位子。”尽管同盟会的核心成员胡汉民、陈少白和廖仲恺对于袁世凯的信任产生了质疑,但由于革命军已因长期战斗损耗惨重,形势也迫使他们做出了妥协,开始着手推动和谈。
黎元洪派人向袁世凯提出和谈请求,袁世凯迅速作出反应,命令北洋新军暂停进攻,准备听取黎元洪的诚意。12月25日,黎元洪派出的代表与袁世凯进行谈判的同时,孙中山结束了在英国的访问,乘船抵达香港。胡汉民、陈少白等人亲自迎接孙中山。
简单寒喧后,胡汉民向孙中山汇报了黎元洪关于和袁世凯谈判的决定,并指出袁世凯不可完全信任,建议孙中山亲自担任总统之职。孙中山回应道:“袁世凯确实不可信,但若能借助他的力量,推翻满清的统治,他的作用远胜十万雄兵!”随即,来自各省的代表们齐聚南京,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1日,孙中山的专列准时抵达南京下关车站,车厢上悬挂着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当天晚上十点,孙中山在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庄严宣誓,正式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着这一宣誓,黎元洪对袁世凯的承诺也宣告破灭。袁世凯得知此事后大怒,立即终止与黎元洪的谈判,公开誓言反对共和政体。
然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却面临经费短缺,士兵因无法领取薪水而四处抢劫,民众的支持开始动摇。而外界方面,也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对新政府表示承认。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寻求外交支持方面动作频繁。1月21日,他与英国驻清公使朱尔典会面,并向其提供扩大英国在中国利益的承诺,获得了英国的兴趣。接着,英国媒体也开始为袁世凯宣传,称他为实现中国共和的最佳人选,而几乎没有提及孙中山的革命。
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的动向心生疑虑,但为了革命大局,依然决定与袁继续合作,力图推翻满清。于是,他决定再次联系袁世凯,提出若他协助推翻清朝政权,总统之位仍将由袁世凯继承。收到电报的袁世凯心中暗自窃喜,回复道:“为国家人民共和之大业,愿效犬马之劳。”
随着宣统帝的退位,袁世凯离总统之位越来越近。孙中山在与袁的谈判中提出了三个条件,以确保总统权力不至于完全落入袁世凯之手,并在《临时约法》中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此限制总统的权力。
2月14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推举袁世凯接任。从宣誓就职到辞职,孙中山仅在总统位置上待了四十五天。2月15日,在袁世凯缺席的情况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进行了总统选举,袁世凯全票当选。
不久后,袁世凯派人准备接待前往南京的专使,而孙中山则急忙与袁的团队沟通。然而,突如其来的北京政变,使得袁世凯的去南京之行变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