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尤其在盛唐时期的辉煌一幕,堪称大唐帝国的黄金岁月,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后人称颂的典范。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唐朝在他手中经历了从盛世到衰败的转折。李隆基的晚年,满是失落与凄凉,似乎一切都在瞬间溃散——他失去了女人、权力和自由。那么,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李隆基,作为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早年被人亲切地称为“李三郎”。在年轻时,李隆基可谓风华正茂,英俊的外表与威武的气质被史书盛赞。他不仅才貌双全,还深谙音律,精通书法,广泛涉猎艺术,几乎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他在外表与才华上的优势无可挑剔,然而,李隆基也深知,家族的荣耀和权力,似乎都压在他身上,特别是在奶奶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期,朝政极为混乱,唐中宗李显以及父亲李旦就像空有名号的傀儡。那时的李隆基,怀揣着一股雄心壮志,暗自决定一定要为李家复兴,捍卫那份属于他们的荣耀。
然而,李隆基深知,京兆的韦氏和武氏权势滔天,非一般人能撼动,因此他一直低调积蓄力量,特别是早早开始接触羽林军,意图通过拉拢这一武装力量来为自己铺路。羽林军的历史背景也很有趣,最初是李世民为保护自己而设立的精锐部队,选拔了100名精壮勇敢的士兵。后来,随着权力的变更,羽林军逐渐壮大,到了武则天亲政时期,已成为数千人,李显登基时更是扩展至上万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军队力量。
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但他依然是个傀儡皇帝,政治毫无实权。李显在短暂的复位后,很快就被韦后和李裹儿暗算毒死。李显的死来得突然,连遗诏都未曾留下,韦后依照自己的意图策划了继位计划,欲重演武则天当年的权力游戏。虽然她的权力欲望昭然若揭,但她远没有武则天那样的能力与政治手腕。毕竟,李家经过多年风雨,终于重回权力巅峰,怎能允许一个女人再次肆意掌权?
李隆基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在此时,他与母亲的姑姑——太平公主达成了共识。太平公主深得武则天宠爱,在她身上积淀了许多政治手腕。她与李隆基的合作,可以说是出于共同的政治野心,二人携手整合羽林军,发动了震惊朝堂的“唐隆政变”。通过这次政变,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被杀害,李旦复位,李隆基因立下赫赫战功,被立为太子,逐渐掌握了实权。
李旦对政治并不热衷,最终在712年将帝位禅让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登基后,不仅干掉了影响自己权力的太平公主,也彻底掌握了朝政。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经济的巅峰,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国家的繁荣一时无两。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高强度工作,李隆基逐渐感到疲惫,开始沉迷于享乐。
此时,李隆基最需要的,是一个能替自己处理政务的宰相,而李林甫,因其出色的政治手腕,逐渐成为李隆基的心腹。李林甫不仅深得李隆基的宠信,也因排挤异己,打造了强大的政治派系,使朝廷内外的矛盾重重。此时的李隆基,深陷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中,爱得如痴如醉,杨玉环的家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权力资源。
杨贵妃家族势力庞大,而在朝中,李林甫的对手们都试图借助与杨家建立关系来对抗他。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这个权力斗争中应运而生,并借此机会迅速爬升,最终成为一方权臣。然而,杨国忠和李林甫的争斗为后来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而李隆基的家庭生活也极为复杂,他与子女的关系日益紧张,长子李俶被废除,次子李亨心胸狭隘,导致家庭的破裂。
此外,唐朝的社会矛盾也愈加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随着人口增长,原有的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逐渐崩塌,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土地,变为流民。募兵制替代府兵制,使地方势力逐渐变强,国家的统一变得岌岌可危。
最终,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名将哥舒翰的20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安史叛军迅速逼近长安。李隆基在危机面前做出了逃亡的决定,带着杨贵妃、太子及一众亲信,逃往咸阳。然而在逃亡途中,李隆基因食物短缺,甚至不得不向百姓乞讨。看到这一幕,他不禁流下眼泪,感叹昔日风光的自己如今却如此落魄。
到了马嵬驿,禁军因长时间忍受艰苦的生活愤怒不已,最终爆发了暴力冲突。杨国忠被处死,甚至在愤怒的禁军中,李隆基最爱的杨贵妃也未能幸免,最终被迫赐死。失去了最宠爱的女人,李隆基的世界彻底崩塌。
在后来的岁月中,李隆基被软禁在太极宫,最终于762年在孤独与痛苦中去世,享年78岁。这位曾经的盛唐帝王,最终死于无权、无爱、无尊严的困境中。尽管第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但那个盛世的大唐,仿佛一去不复返,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