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虽被誉为历史上最善于用兵的皇帝之一,但他能够登上帝位,并非完全凭借个人力量,背后还有众多能臣良将的鼎力支持。对这些曾助他一臂之力的功臣,李世民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意将他们的名字刻入著名的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今天要讲的,正是凌烟阁中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当年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可惜最终他却落得被处死的凄惨结局。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他被杀前,李世民还亲自前往狱中送别。回想二人多年的并肩作战,李世民不禁感慨万千,眼含热泪: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这位功臣究竟犯了什么错?
这位人物便是侯君集。侯君集可以说是李世民身边最为亲近的嫡系旧臣,因为早在李世民尚为秦王时,他就一直伴随左右,忠心耿耿。
侯君集出身武将世家,家族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职,有着一定的官宦背景。正因如此,侯君集自幼对读书毫无兴趣,反而对武艺情有独钟。
不过,侯君集虽对武艺充满热情,但在具体技艺上却并无突出表现。他涉猎广泛,曾拜访多位武艺高强的名师学习,却始终未能精通某一门技艺成为佼佼者。
当然,也不能说侯君集一无是处,他的勇猛无畏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凭借这份英勇,李世民对他格外器重。
二人相识时,李世民尚为秦王。在了解到侯君集的能力后,便将他收进府中,作为自己身边的重臣。侯君集对这位上司也十分敬重,随着相处时间增长,两人关系日渐亲密。后来李世民发现,侯君集的母亲竟和自己的母亲同宗,这层血缘关系更让他对侯君集倍加信任。
彼时侯君集的能力已经十分突出,李世民也愿意将他视为心腹重用,倾注更多资源培养他。尽管侯君集在各方面都有涉猎,却无一项是特别精通。
但在李世民身边,侯君集耳濡目染,特别是在战场上学到了不少战术技巧。凭借他的勇猛和经验,他多次在战功上立下汗马功劳,使李世民更加倚重他。
众所周知,李世民最初并非理所当然登基,玄武门之变成为他夺位的关键转折。对于参与玄武门事变的功臣来说,失败意味着死路一条,而侯君集依然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功劳铭记在心,登基后便开始论功行赏。侯君集凭借战功和两人之间特殊的情谊,被封为“潞国公”,成为李世民登基后仅封的五位国公之一。
然而,李世民刚登基时,天下尚未安定,四周的割据势力不断挑衅大唐底线。李世民不是能轻易妥协的君主,大唐正处于鼎盛时期,即使发生战争,也有实力承担。
在抗击高昌的战役中,李世民便派遣侯君集为主将。彼时高昌极为嚣张,毫不把大唐放在眼里,恣意挑战朝廷权威。
接到命令后,侯君集率军迅速出发。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他很快让高昌明白自己的轻敌是多么的愚蠢。
高昌最终覆灭,这场战役本该让侯君集赢得李世民的嘉奖,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实际上,侯君集在战后犯下了三大错误,正是这三点导致他未获表彰。首先,他私自占有了高昌的金银珠宝及大量妇女,没有上报朝廷。
这引起朝中大臣纷纷弹劾。其次,他未经李世民同意,擅自发配部分人员,虽然罪名不重,但这明显越权。
最后,他放任部下士兵肆意抢掠百姓财物,败坏了大唐声誉。
李世民虽十分愤怒,但最终只是给了侯君集警告,并未严惩,关押一段时间后便释放。
然而,这段经历在侯君集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疙瘩,他开始对李世民产生不满。正值此时,侯君集结识了一位“盟友”,两人随后一起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起初,李世民坚定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刚坐稳皇位便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然而历史规律显示,长时间坐稳太子位者鲜有最终登基的。
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并不牢固,朝中大臣严密监视他,任何稍有不轨行为都会被弹劾。
李承乾压力山大,且李世民对次子李泰宠爱有加,这使太子位置更加岌岌可危,令李承乾心生不安,逐渐走上极端。
他深知太子位难保,心生反抗之念。但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成事,于是转向了对朝廷和李世民心怀不满的侯君集。
二人的关系因侯君集女婿在李承乾东宫任职而逐渐加深。侯君集亲历玄武门事变,深知不采取行动,太子之位终将不保,于是积极怂恿李承乾谋反。
起初李承乾犹豫不决,但面对父亲的态度,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李承乾的叛乱毫无悬念地失败,李世民作为慈父,此事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打击。
随后,李世民获知侯君集也卷入了太子的谋反。起初侯君集保持沉默,但看到女婿的供词后,他不得不认罪。
李世民知道侯君集犯了大错,但忆及当年他年少时陪伴左右的情谊,心中难免不忍。
因此,他在朝堂上为侯君集求情,希望宽恕他,但大臣们坚决反对,认为侯君集罪大恶极,应当处死。
即使是李世民,也无法违背朝廷意志,只得含泪下令处决侯君集。
行刑前,李世民亲自前往狱中为他送行。回忆起多年情谊,他泪眼婆娑,哽咽道:“下次见你,只能是遗像了。”侯君集也留下懊悔的泪水。
虽然无法赦免侯君集,但李世民对他的家人网开一面。众所周知,如此重罪,侯君集的妻子和子嗣本应难逃一死,但李世民宽恕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算是给侯君集留下了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