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蒋介石所控制的地区内政治腐败严重,军队士气低落,经济体系濒临崩溃,民众怨声四起,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傅作义目睹了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连连胜利,内心逐渐产生了寻找新道路的想法。终于在1949年1月31日,他率领约50万国民党官兵宣布起义,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当傅作义公开宣布和平起义的决定时,军中反应不一,许多将领对此并不赞同,尤其有三位国军高级将领明确表达了强烈反对的态度。
那么,这三位坚决反对傅作义起义的国军将领究竟是谁?他们后来命运如何?
北平能够实现和平解放,主要得益于毛泽东提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当然,要争取傅作义这位重要人物的支持,使他由敌变友,并非易事,途中充满了诸多艰难险阻。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党先后派出了三位关键人物与傅作义密切接触,展开谈判。
这三人分别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他的旧师刘厚同,以及他的挚友邓宝珊,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傅作义看到解放军接连取得胜利,心中的不确定感日益加深,因此主动与共产党代表多次接触商谈。
对于傅作义而言,选择和平起义是一场冒险的赌博,涉及三个“生死考验”:
第一,他作为长期对抗共产党的国民党将领,若对方不了解他,极可能产生误解,导致“误解之死”;
第二,他并非蒋介石的亲信,暗中有多少国民党特务密切监视着他,随时可能将他置于死地;
第三,他的和平起义决定若未获得部队官兵理解支持,极可能引发内部混乱,甚至“身首异处”的惨剧。
当傅作义将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提交给高级将领时,立即遭到蒋系将领的强烈反对,最先反对的便是李文。
李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对蒋忠诚无比,自然对傅作义的决定极为不满,甚至嗤之以鼻。
1947年,傅作义被任命为华北“剿匪”总司令,李文任副司令,主要负责监视傅作义的一举一动。
李文对和平起义持坚决反对态度,但眼下局势并无更好选择。
无奈之下,李文等人提出要求返回南京,毛主席曾派代表劝说,叶剑英也劝李文留在北平,但都遭到拒绝。
尽管国民党大势已去,李文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自然不愿投向共产党。
随后,他亲自拜见蒋介石,表达忠诚,后在胡宗南邀约下赴陕西,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继续与解放军对峙。
不久,西南战局急转直下,云南宣布起义,胡宗南惊慌逃窜,将烂摊子丢给李文。
胡宗南离开后,面对解放军的强劲攻势,国军陷入混乱,节节败退。
李文逐渐认识到单靠自己难以支撑,继续抵抗只会全军覆没,和平起义成为唯一出路。
最终,李文率部接受解放军改编,但这并非真心悔改,而是暂时的“假投降”策略。
我党政策宽容真诚投诚者,不追究过往错误,李文正是利用这一政策保全自身,并被安排去学习。
然而,李文暗藏心机,接受改编后寻机逃脱,最后辗转抵达台湾,继续为蒋介石效力,直到1977年在台北去世。
第二位反对和平起义的是石觉,这位蒋介石忠诚的黄埔军校干将无法接受背叛国民党的选择。
石觉在汤恩伯麾下逐渐崭露头角,曾参与“围剿”红军,破坏红军多处重要阵地,屡立战功。
抗战期间,他与汤恩伯共同诋毁八路军,散布谣言,制造摩擦。
听闻和平起义消息,石觉坚决反对,担忧自己过往残酷镇压共产党,难以获得宽恕。
他与李文等商议后决定飞往南京,重返旧部汤恩伯麾下。
汤恩伯任命石觉为京沪杭警备副司令,继续支撑东南战局。
南京沦陷后,汤恩伯与石觉退守上海,筑防御工事顽强抵抗。
蒋介石曾亲赴上海慰问军队,激励将领。
但不到一个月,国军溃败,二人仓皇撤退,率残部乘舰逃离上海。
石觉被派守卫舟山群岛,这里是江浙沪重要海上屏障。
解放军攻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内攻占多岛屿,歼灭数万国军。
进攻登步岛时因后续部队未及时支援,石觉部队受挫,石觉却虚报大捷向蒋介石吹嘘。
最终蒋介石为保台湾基地秘密撤军,石觉随之逃往台湾,继续受重用,直至1986年逝世,终未返回大陆。
第三位反对者是袁朴,黄埔军校一期生,历经北伐、中原大战、淞沪会战等多场战役,抗战胜利后继续参与内战。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向高级将领宣读和平起义条款,会场气氛凝重,众人难以置信。
石觉和袁朴情绪失控,放声痛哭,最终经过讨论,同意和平方案。
袁朴随胡宗南辗转至西安、四川、海口,战败后随蒋介石逃往台湾,1991年1月19日在台湾去世。
1948年,党组织将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调回北平,委以重任,希望她劝说父亲起义,并搜集重要情报。
傅冬菊大部分时间陪伴父亲,将党的话语完整转达给他。
虽有怀疑,但傅作义更担心女儿遇到的是国民党特务。
傅冬菊发现父亲有一个保险柜,内藏机密文件,钥匙始终由傅作义随身携带,甚至枕头下也不离身。
她灵机一动,利用五岁的弟弟哄骗得钥匙,同时让弟弟缠着父亲讲故事,制造掩护。
借此机会,傅冬菊顺利复制机密文件,交给党组织。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被百姓誉为“和平将军”,随后他携带十条哈德门香烟亲赴延安拜见毛主席。
见面时,傅作义脱口而出“我有罪”,毛主席却高度评价他功不可没,称其为有功之臣。
毛主席曾邀请傅作义参与新政府工作,但傅作义有志于水利建设,婉拒了邀请,投身水利事业,成为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
北平和平解放的成功,离不开毛主席提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
这一战略不仅为中共赢得革命战争胜利提供理论支撑,也奠定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基础。
通过统一战线,中共成功争取了包括傅作义在内的多位国民党将领支持,创造了和平解放的有利条件。
傅作义虽曾是对立方,但敢于在复杂政治局势下做出正确抉择,冒着生命危险走向和平。
和平起义后,傅作义并未自满,反而谦逊地前往延安表达歉意和感谢,赢得了毛主席和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面对毛主席的工作邀请,他选择投身水利事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此后,傅作义虽身居高位,却保持自律,戒烟戒酒,穿着朴素,常穿士兵布衣,因而被称为“布衣将军”。
---
参考资料
- 国民革命军第四兵团中将司令李文.抗日战争纪念网
- 傅作义将军的“人生三部曲”. 华夏经纬网
- 战与和: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傅作义的心路历程. 党史博览
- 傅作义与北平和谈. 《北京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