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距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已近二十二个月,纳粹德国突然撕毁条约,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的袭击像一道闪电,迅猛且凶猛,打破了世界的平静。
战争一开始,德军便用大量的空军对苏联西部的关键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朝国境线集结的苏军展开了猛烈的空袭。与此同时,德国空降兵也悄无声息地深入苏军防线,迅速夺取了多个战略要地,掀起了战局的巨大波动。
接着,德国调集了数千门大炮,对苏军的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讯枢纽和部队集结地进行全面轰炸。随着炮火的疯狂倾泻,苏联的防线逐渐崩溃。紧接着,德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喀阡山的1500公里长的战线上,三路军队配合默契,进攻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德军的猛烈攻击让苏军措手不及。西部的六十六个机场被连根摧毁,1200架飞机在短短数小时内被炸毁,其中大多数甚至未等到起飞。随着通讯、交通设施和军事基地的大规模损毁,苏军指挥机构陷入了瘫痪,局势急剧恶化。尽管边防的部队奋力抵抗,但由于援兵迟缓,防线在短短几天内便被突破。战争的第一天,德军已经在苏联的西部地区推进了50到60公里,战局形势异常严峻,令人震惊。
德军的突如其来的攻势以及他们高效且狠辣的作战方式,震惊了整个世界。各国对战争的前景充满了疑虑,许多人不禁开始猜测,苏联是否能够顶住这场突如其来的进攻。英国和美国,一直对苏联心存敌意,认为苏联必然在希特勒的“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
毕竟,希特勒的“闪电战”曾在1939年至1940年间迅速摧毁了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多个国家,尤其是拥有300万正规军的法国,在短短30天内便彻底崩溃。只有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侥幸保住了本土。
然而,即便在英美两国的心理预期中,德国的胜利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局势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两个星期后,虽然德军向苏联腹地推进了数百公里,但美国人不得不承认,苏军所展现出的抵抗,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坚韧,令德军始料未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英国开始认真反思苏德战争的战略意义和未来走向。他们逐渐意识到,苏联不仅仅是“一个暂时的对手”,它的抵抗给德国带来的麻烦远超过预期。
此时,斯大林处于一个既紧张又复杂的心情中。他一方面在紧张指挥苏军应对德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最糟糕的情形,似乎并没有发生。
斯大林心中的担忧,不仅仅是德军的侵略。实际上,从苏维埃革命成功以来,苏联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联合起来,发起一场全球范围的“反苏战争”。这种对“西方联军”的恐惧,深深植根于苏联的战略思维中。
然而,尽管一直对西方国家心存警惕,斯大林却也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局面。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的22个月里,德国的侵略行为逐步暴露了其暴虐的本性。纳粹不仅在欧洲四处征战,掠夺资源,还表现出一种无所不为、毫无底线的侵略性。这让欧洲人民逐渐觉醒,对希特勒的支持态度逐渐改变。
最初,某些欧洲精英对希特勒的征服计划持支持态度,甚至一些民众也试图适应希特勒所推行的“新秩序”,期待着德国能够统一欧洲。然而,事实却令人震惊:希特勒没有带来所谓的“欧洲合众国”,而是将死亡、奴役、饥饿和无尽的痛苦带给了所有非“日耳曼人”的民族,整个欧洲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这时,欧洲的反纳粹情绪愈加激烈,民众的愤怒已无法遏制。当希特勒高呼“反布尔什维克的圣战”时,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力量逐渐凝聚。1933年,教皇庇护十二世停止谴责布尔什维克,丘吉尔开始表态支持苏联,英国政府和民众纷纷表示:“任何与纳粹作战的人,我们都将给予支持,苏联的危机也是我们的危机。”
此后,随着德军入侵苏联,英国政府与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同时,多个被纳粹打败的欧洲国家在流亡政府的旗帜下,纷纷与苏联结盟,纷纷加入了反对纳粹的阵营。由于苏军的英勇抵抗,欧洲各国看到了重返家园的希望,地下反抗运动蓬勃发展,反对纳粹的力量愈发强大。
到1941年秋,欧洲的反纳粹地下战场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欧洲的抵抗力量愈发壮大。斯大林的“预言”也最终得以实现——希特勒的猖狂行为,反而促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
因此,随着这一联合阵线的形成,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终于摆脱了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这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正是斯大林在面对德军入侵后的内心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斯大林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外交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