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曹爽,曹操的侄孙,曹真的儿子,身为曹魏宗室的成员,担任过重要职务。他在魏明帝曹叡病危时,与司马懿一起成为了托孤大臣。
但问题在于,这位掌控了军政大权的大将军曹爽,为什么最终没能斗过司马懿,反而被后者一举致命,灭了三族?这一点至今令人深思。
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形势急剧恶化,曹魏在外部威胁上已大幅减轻。那么,为什么魏明帝曹叡没有趁机消灭蜀汉,实现统一大业呢?
原因在于曹叡与父亲曹丕的命运相似——两人都英年早逝。曹丕年仅40岁便去世,而曹叡也在36岁时离世。这样的短命注定了曹魏的政权将面临断层,从而走上了衰落之路。
公元239年,曹叡在洛阳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曹芳的托孤重任被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位权臣。
在曹芳继位后,曹爽任大将军,司马懿则担任太尉,两人共同辅政。起初,他们的关系还算和谐。然而,曹爽轻信亲信,开始逐步削弱司马懿的权力,令司马懿心生不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当曹爽一再逼迫时,司马懿决定反击。
司马懿的隐忍与谋略
为了准备反击,司马懿首先选择了隐忍。他低调行事,暗中培养了三千死士,做好了最终摊牌的准备。他一方面以养病为借口避免公开露面,另一方面却在背后策划着自己的复仇之路。
司马懿的隐忍和计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精巧之策。在曹操执政时期,司马懿便因其出色的才华和野心受到重视,最终被曹操纳入麾下,辅佐其政权。然而,由于司马懿被曹操视为威胁,曹操多次暗中图谋除掉他。
然而,司马懿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深藏不露的耐性,成功化解了曹操的疑虑,活过了曹操、曹丕,甚至曹叡三代帝王。在这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懿的隐忍与智慧无疑是致胜的关键。
尽管如此,司马懿并未掌握实权。他虽为太尉,名义上位高权重,但曹魏政权的实权依旧被曹爽、曹真等人掌控。想要有所作为,他仍需耐心等待时机。而当时曹魏对司马懿的提防使得他的任何行动都显得困难重重。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反击时刻
直到10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马懿认为时机终于成熟。在曹爽外出前往高平陵祭曹叡时,司马懿悄然发动政变。
他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联合了老臣蒋济、王观和高柔等人,计划一举歼灭曹爽党羽,完成自己的政权更迭。这个政变,历史上称为“高平陵政变”。
虽然司马懿曾为三公之一,但在曹魏的实际政治中,他一直是名义上的太尉。大权仍牢牢掌握在曹爽手中,司马懿想要动手并非易事。
然而,司马懿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部署,迅速形成了合力,准备对抗曹爽的防备。他的谋划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力量:高柔、王观、蒋济。
政变前的精密布置
1. 高柔时任司徒,负责司法工作,掌握极大的权力。他被司马懿派去通知曹爽的大将军营,宣读皇太后诏书,巧妙地接管了曹爽的军权。
2. 王观则被指派带领人马前往武卫将军营,以皇太后名义,代理中领军职务,防止其他势力反扑。
3. 同时,司马懿与蒋济则带领兵力出城,占领洛水浮桥,准备迎接曹爽的反扑。
这三人,除了司马家族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柔和王观分别掌控文官和地方的权力,而蒋济作为太尉,掌握了洛阳禁卫军的控制权。
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几人长期的密谋与策划,他们的能力与司马懿的战略眼光相辅相成,才确保了政变的顺利实施。
司马懿的巧妙心计
司马懿深知,单纯依靠兵力无法一举摧毁曹爽一方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巧妙的“攻心”策略,瓦解曹爽的决心与斗志。
他为曹爽量身定制了“三步走”策略,巧妙地引导曹爽走向自己的陷阱。
第一步,司马懿通过其心腹陈泰等人安抚曹爽,假装不杀曹爽,只要曹爽交出权力,便能保全性命,继续享有荣华富贵。
第二步,司马懿安排蒋济等人写信给曹爽,保证如果他交出权力,将得到保留爵位和富贵。
第三步,司马懿还派遣信得过的人尹大目亲自劝说曹爽,并且说服曹爽相信司马懿的誓言,保证不加害于他。
曹爽最终被这些甜言蜜语所打动,掉入了司马懿精心设计的陷阱。当他回到洛阳时,已经是步入了死局。
司马懿的这一系列“攻心战术”堪称精妙,不仅顺利瓦解了曹爽的防线,也为政变的最终成功提供了保障。
结局:司马懿的胜利
公元249年,司马懿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联手行动,成功篡夺了曹魏政权的控制权,彻底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这一年,正好是曹操去世的第29年,司马懿终于实现了“曹操三马同食一槽”的梦想。曹魏的命运,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