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觉 纪铎
微信版第1741期
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中学(简称联中)是安徽省旧宁国府所属之宣城、南陵、宁国、旌德、太平六县联合创办的。原校址在宣城西鳌峰奉公街,它的前身,按时间顺序是:清末宁国府学堂、宣城蚕桑学校、安徽省立第六农业职业中学、共立宁属六邑初级中学。一九三六年夏,共立宁属六邑初级中学与宣城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合并为宁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合并后设男、女两部,调委省立芜湖中学教导主任江康世为校长。
江康世1943年摄,时年34岁
一九三七年秋,联中开学未久,宣城遭日机轰炸,师生疏散,学校停课。是年十一月,宣城先于南京沦陷,校舍为日寇所毁,设备荡然无存。
旌德地处偏僻山区,道路崎岖,日寇未敢深入。校长江康世遂于一九三八年三月,经呈准迁校旌德江村,名“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旌德分校”。
江村环境幽美,四山环抱,一水贯村,聚秀湖照影于前,金鳌峰列属于后,山水并秀,林木葱郁,实是读书佳境。村中祠堂、庙宇、祖屋甚多,可容四方来学弟子;兼有当时旌德最大的图书馆——江村图书馆,藏书丰富,足资师生借阅参考。
所谓迁校,只不过从宣城带来一颗校印而已,一切均须从新开始,无异初创。校长江康世是旌德江村人,其父江辛,清末举人,钦点主事,曾任省立八中及四师校长;其弟江强世是前安徽大学教育系高材生,迁校后首任教导主任,他们父子并为族人所重,再加上江村绅董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如江淡人、江光圃等积极热情赞助,故开山伐木,修缮房舍、添置校具、开辟场地等建校事宜,得以顺利进行。联中规模初具后,于同年增设高中班,经教育厅批准,更名“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中学”。
联中迁校后,面临着最大的难题是经费无着。原先联中经费主要来源有三:宁属六县津贴费,学田租息收入,学杂费收入,此外尚有少量省府补助费。迁到江村时,宣、南、泾三县县城以及所属的平原地区均已沦陷,六县津贴费只剩旌德、太平、宁国三县,不足原有经典的三分之一,落在宣城敌占区的学田租息无法收取,省补助的少量经费还要拨付三分之一给泾县分校,故只能靠学杂费一项收入维持局面。
虽经校长四出奔波求援,学校经费仍经常处于不足状态。如一九四二年全年经费收入四万七千一百八十元,而支出四万九千一百八十元,,竟超出二千元之巨。开源无门,唯有节流。所幸全校师生员工均能识大体,顾大局,风雨同舟,艰苦自持,终于使联中在困境中得到发展。
江康世勤于任事,联中迁入旌德后,延请名师,广招子弟,经过一番努力,学校欣欣向荣,名闻遐迩。曾任安徽省立颖州师范校长、解放后任湖南农学院副教授的陈希权(在平),曾任国民党海军上校舰长、后为皖南著名英语教师的苏搏云,誉载宣、芜的数学教师俞幼舲等,均先后被罗致聘任为教导主任、各科教师,有自沦陷区聘来,,有在本地选聘,大多为饱学之士。于是远近学子慕名来联中就读者日益众多,从当年学生籍贯统计情况来看,除有本省大江南北二十余县的子弟外,还有苏、浙、鄂、翼、粤、京沪等地的学子,并有爱国华侨。其中不少是穿越敌寇封锁线,冒险来自沦陷区的爱国青年。
迁校之初,联中只有初中三个班,一百三十四名学生。当年秋添设一班高中,学生共有二百五十人。此后学生及班级数逐年增多,到一九四○年上半年,已发展到十七个班,学生八百二十九人,成为当时皖南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联中的校舍、设备也不断地得到扩充,至一九四二年,江村南从杨村岭,北至村北的北分祠、汪祠,东自悦心堂,西至村口的狮山,纵横各二华里,均有联中的校舍。如五分(宿舍)、六分祠(教室、礼堂、办公室、厨房)、韶公祠(宿舍)、桂分祠(教室)、北分祠(教室)、汪氏宗祠(教室)、杨村岭的威显庙、东岳观(教室)、“上马石”祖屋(高中部宿舍、教室)、翰林院(部分教师宿舍)、狮山庙(音乐教室)等等,总之校舍遍及全村,计有三十余幢(租用私宅均未计算在内),体育场计有四处(面积约十余亩),校具六千余件,书籍八百余册,挂图约六十种,物理仪器五十件,化学药品五十种,体育用具一百零六件,卫生用具一百三十一件,布置用具八百八十件,并借有钢琴一架。以上所述虽远远不敷需用,但在日寇封锁、物资缺乏、经费短绌的情况下,能有如此规模设备,实非易事。
曾经的校舍
一九三九年,应宣、泾两县县政府和地方人士的要求,为便于宣、泾青年求学,联中在宣城榨门口设立“宁属六县联立中学宣城分校”,委聘万瑞征为主任(校长),吴锡瑞为教导主任,汤春霖为副教导主任。招收初一新生二班,初二插班生一班,学生共一百二十三人。同年,在泾县西乡潘村设立“宁属六县联立中学泾县分校”。委聘周芷贞为主任(校长),申圣羽(女,察哈尔怀安县人)为教导主任。设初中一至三年级各一班,又附设简易师范一班,学生二百
零九人。以后宣、泾两分校学生也逐渐增多,于是宁属六县联立中学成为安徽省拥有几处分校的唯一中学。当时由江辛作词、音乐教师邱人才作曲的联中校歌,概括了联中的精神面貌,写出了来自各地的师生不畏艰辛、团结抗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歌词:
“宣州沦陷寇氛张,校址远徙旌西乡。
四山环绕好风光,弦歌不辍武维扬。
生徒分集志坚强,分校宣泾并飞翔。
誓灭顽敌驱豺狼,千秋万岁中华长!”
一九四一年三月,应宁国县政府和地方的请求,在宁国墩又设立了联中二部,派本校初中部主任彭懋常为二部主任,张浩西为二部教导主任。
一九四○年,宣城分校由宣城县接办,改为宣城县立初中。一九四一年八月,宁国二部撤回。同年,泾县分校设立高中班。由于省立第十二中学在泾县东乡潘村营创建,一九四二年泾分校奉命撤回本校,校舍及设备交给泾县创办泾县县立初中。
联中各分校的建立,为宣、泾、宁等县创立县中奠下了基础。
联中在教学、管理、事务上分设教导、训导、总务三处,各设立主任一名。学生则分高、初中两部,各设部主任一名。以后又增添女生部,设女生部主任、女生指导各一名。
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中等学校学生均受军事训练。在联中,最初高中部学生受军事训练,初中部学生受童子军训练。初中男生属中国童子军一九零八团,初中女生属一四四团。以后不论高、初中男女生均受军事训练。军训团设团长,由校长兼任,上级委以上校军衔,再由师管区委派主任教官一人(中校或少校衔)和助理教官一至二人(上尉或中刷衔)。军训团下设大队、中队(曾一度为区队)、分队。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为一个中队,中队下设二至三个分队。
联中还先后设立了下列组织:
中国国民党安徽省直属联中区党部(后改属旌德县党部)。辖三个区分部,教职工属第一区分部,高中学生属第二区分部,初中学生属第三区分部。
三民主义青年团。原来只有一个第五区队,属泾县分团部管辖。以后高中学生团员属第五区队,初中学生团员另设第二十区队,女生则又成立女生区队。
中山室。设有总务股、宣传股、文艺股、体育股、图书股等。宣传三民主义,进行抗日救亡等活动。
三民主义研究会。
《联中晨报》編印室(包括收音室)。
学生自治会。
话剧团、平(京)剧团、歌咏队、国乐队、西乐队。
校刊编辑委员会。
各种球队。
联中合作社(师生合办的小卖部)。
此外还有校产整理、社教推行、经费稽核、膳食、体育卫生、课外指导、合作指导委员会、社教推行委员会,还创办了民众夜校一所,内设成人、妇孺各一班。
联中在教学上,历来对学生要求严格。高、初中课程及授课时数,均按当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安排,计有国文、英文、数学(算术、平面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初中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公民、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此外,考虑到学生毕业后,除部分升学外,大部分将投身社会,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多数学生将从事地方教育工作,从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三年,毕业班增设教学法、小学行政、教育概论等师范课程和社会应用文。另外还虚设了伦理学、地方自治、兵役和党团活动等课。
当时学习条件是艰苦的,很少有教科书,多数课程靠印发讲义、抄笔记教授。墨奇缺,教工自制。每晚自习,由于缺乏煤油点灯,则用桐油代替。许多学生买不到三角板和圆规,则用铜币、钮扣、竹片等物制图。尽管如此,学生仍努力不懈,勤奋苦读。每日清晨,南北山头,村前村后,书声琅琅。即或是星期、假日,教室、寝室甚至饭厅,均可见到学生埋头学习。
曾经的教室
为鼓励学生上进,联中对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学生设有奖学金,每学期每班有三四名学生可以享受,学校按成绩分等奖给。对沦陷区贫苦学生则给予部分伙食津贴,并免去学杂费。此款由学校报省教育厅批拨,但为数甚少。对本校工友子女和来自沦陷区的教师子女,均给予照顾,免缴学费。
联中实行军事训练,学生必须穿着黑色制服,佩戴符号和有“联”二字的臂章,,无论男、女学生,均一律戴军帽、系皮带、打裹腿,行军礼,一切行动军事化。每周军训课二节。晴天上操场操练,雨天上课堂学《步兵操典》。周末下午,全校学生集中会操。军训团还借有步枪二十八支、子弹一千发。曾举办过军事演习、防空演习和实弹射击训练。学生生活起居、作息以及早晚升、降旗,甚至就餐、步行等都要严守军事纪律。军训教官对学生要求苛刻,动辄责骂或进行体罚,学生对此多有不满,常与教官发生争执。曾因不服教官的粗暴态度而闹过打教官的风潮。
联中全校师生在困难中同仇敌忾,抗日情绪高涨,对发动群众的抗日救亡宣传和募捐、募寒衣,都十分积极,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利用节日和寒、暑假深入农村和城镇街头,以标语、漫画、墙报、传单、《联中晨报》以及活报剧、歌咏、话剧、演讲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同时还成立了巡回义卖捐献队,分赴各地募捐、募寒衣,把募来的鞋、袜、衣、帽和药品,分送前线战士和后方难胞。全校师生还向前方将士写了大批慰问信。联中编辑印发的《联中晨报》对报导抗战消息,动员民众抗日,鼓舞士气,振奋民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四四年,许多学生怀着爱国、救国的心情,积极响应当时国民党政府提出的“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先后两批投笔从戎者数十人。这些学生在抗日胜利复员后,大多数继续入校学习。
联中很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研究活动,曾多次组织过论文竞赛、诗歌写作比赛、演讲竞赛、歌咏竞赛等,,并参加当时第二区在泾县举办的中学生各种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班除有自己的墙报外,学生自治会、三民主义青年团、联中区党部都有墙报。在学生中也自发地成立了一些写作小组,特别是后期由学生自发成立、请英语教师苏搏云等指导的英语研究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英语学习和研究活动,如英语演讲、朗读、会话等比赛,还创办了英语刊物,刻印学生自己用英语写作的短文。
联中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很好。学校有各种球类代表队。当时篮球运动比较普遍,各班都有篮球队,常常进行班级比赛。联中男女球队常去外校比赛,并迎战外校前来比赛的球队。学校每年都举行全校规模的田径运动会,鼓励学生锻炼身体。
联中的文艺活动也很活跃。每逢节日,高中部、初中部和女生部都有节目演出,甚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演出,如话剧、平(京)剧、舞蹈、双簧、独唱和合唱、乐器独奏和合奏,或举办龙灯、提灯会等,内容丰富多彩。
联中师生中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很激烈的,皖南事变以后更加尖锐。最初,学校曾利用每周星期一上午必须举行的“总理纪念周”和一月一次的“国民月会”,对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总动员等爱国思想教育,宣传总理遗教、国民公约、军人守则,以及当时联中的校训“礼义廉耻”等。以后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逐渐加入反共内容,成立“三民主义研究会”,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并将成批的学生发展为三民主义青年
团员和国民党员。国民党皖南区党部和特种区署均派人来校训话,向学生灌输反动思想。一些反共的军训教官和教师,以及当地国民党政府都暗中监视进步学生。学生的日记和信件受检查,有时深夜戒严,检查学生寝室。但学校中还有教师教、学生唱革命歌曲,大礼堂中央悬挂的孙中山遗像和蒋介石的油画像曾被人撕毁。国民党地方政府亦曾逮捕过学生。一九四一年冬,还逮捕了深受学生爱戴的青年进步教师翟慕颐、沈子勤夫妇,此事曾惊动全校师生。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联中即着手复员工作,将学校回迁至宣城湾沚狮子山。
联中在旌德江村的八年中,有高中毕业生六届,初中毕业生十届。先后就读者近八千子弟。为救济、培养大批流亡失学青年,保留民族元气,发展皖南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就解放后而言,联中学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在台湾,有在海外。其中有教授、讲师、作家、高级工程师、高级医师、会计师、科研人员、各行各业专家,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解放军、志愿军战士,有各级党政机构以及工矿企业中的干部和科研人员,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力量,作出了一定贡献。
(本文选自《旌德文史资料》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