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存在了296年,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然而,直到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时,才正式形成了“大清国”,按此计算,清朝的历史为276年。从清军入关,打败了明朝的老朱家,开始掌控中原地区起,清朝的政权持续到灭亡,共计268年。
一个历时近三百年的帝国,最后却在当朝皇帝宣布退位后走向灭亡。这个过程并没有发生什么宫廷政变的激烈争斗,亦没有血雨腥风的篡位阴谋。然而,大清帝国却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留下一个平静却深刻的历史课题。
通常来说,朝代更替往往是因为该朝的统治者昏庸,百姓生活困苦,民怨四起,反抗力量愈加强大,最终导致灭亡。每个王朝的末期,都会出现各种规模的起义和社会动荡。而如果这个时期外有异族入侵,便成为了雪上加霜的灾难。外忧固然重要,但内患往往是王朝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若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和百姓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面对外敌必然能够合力抵抗。然而,若朝内出现了动荡、内部分裂,内部的纷争就会使得外敌轻易趁虚而入。明朝的灭亡便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力量的推动,而这些动乱对皇太极来说,恰恰是有利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无奈地表示,守不住江山并非他的错。
他所继承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先帝及其子孙所遗留下的种种危机和烂摊子,让他一人根本无力挽回。即使他有心想要恢复大明江山,恢复的希望也只能寄托在后人的努力上。虽然他在位期间竭力挽救国家,却并未能改写已经注定的命运。
然而,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皇太极毫不手软。因为他父亲努尔哈赤为了这一天已经筹谋多年,皇太极知道,自己的努力也是为了给下一代打好基础。清朝的早期统治者们深知建立政权之艰难,且他们也明白守江山更为困难。在这片汉人土地上,如何安抚汉人并且巩固满汉两族的统治基础,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任务。
为此,他们遵循汉人传统的行政制度,采取了满汉并治的策略。满洲人不仅同汉人通婚,还让许多汉人进入满洲旗人系统,成为满洲的统治一部分。为了安抚汉人百姓,清朝的皇帝甚至亲自娶了汉族女子,而许多汉人也被允许入朝为官。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反抗和起义。
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国家逐渐安定,后期的皇帝对危机的敏感度大幅降低。那些在皇太极及其继任者努力下建立的政权,逐渐被一种安逸的心态所代替。上层贵族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而百姓疾苦、民生困顿的现象却被置若罔闻。逐渐地,皇帝和官员们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漠视着百姓的疾苦。
清朝的税收一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即使是在顺治帝和康熙帝时期采取减免赋税的措施,国家的财政收入依然稳步增长。在康乾盛世的巅峰时期,大清的财政收入没有超过五千万两,而到了光绪年间,财政收入一度突破一亿两。然而,这些巨额收入究竟去了哪里呢?
从清宫剧和史料中可以得知,清朝的上层贵族,无论男女,都非常注重装饰。旗人们身上常常佩戴各类贵重饰品,后宫的妃子们珠翠满头,随便一件赏赐物品就能让太监或宫女们吃上一辈子。即便是男子,虽然不能佩戴珠宝首饰,他们依然拥有自己华丽的装饰品,如帽上的翎管、脖上的朝珠、腰间的玉佩、戒指和扳指等,都是珍贵的物品,宛如行走的金山。
其中,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更是让人咋舌。她的衣食住行无不讲究极致的奢华,且一度浪费严重,甚至她吃不完的美食往往直接丢弃。在慈禧身边,许多官员的生活也同样充满了奢华和浪费。例如,她的心腹大臣荣禄,一个领管子竟然价值一万三千两;户部尚书立山家里有三百多条朝珠,每天更换,价值近四十万两银子。而这些开销,却丝毫未能真正反映国家财政的运用效益。
除了这些奢侈的消费,清朝的财政还承担着庞大的开支,包括皇室开销、官员俸禄、军费、物资采购、漕运费用、水利建设、宗庙维护等各类费用。而这些开支,背后往往充斥着贪污腐败。清朝的官员们虚报费用,接受回扣,甚至为个人利益大肆挥霍。某些官员曾购买了一只狗花费三千万元,兵部购买废弃的炮弹花费一千五百万元,而工部购买一根灯竿竟花费十五万元。如此种种,充斥着奢靡与腐败。
最后,我们不禁反思:在这个王朝背负着重重腐败与浪费的情况下,清朝是否能够长久存在?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六十寿诞,竟花费了六百多万两银子,而这笔钱还来自北洋水师的军饷。李鸿章外访时,看到马克沁机枪都舍不得买,只因为“我们买不起”。如此重金在政务与军事上的浪费,清朝若不灭,实在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