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史记所记刘邦之遗言: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上面的遗言大致是说:
吕后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死后,谁可以接替他的位子?”刘邦说:“曹参可以。”
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憨直,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当大任。周勃性格宽厚,缺少文采,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周勃可以为太尉。”
吕后再问,刘邦说:“这以后,也不是你我会知道的。”
刘邦的遗言大致预言了自己死后几十年的西汉王朝的走向:
萧规曹随,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增强;
王陵,陈平分任左右丞相,国力进一步增强,但以吕后为首的势力与刘氏皇族分化,王陵刚直被炒了鱿鱼,陈平隐忍不发;
吕雉死后,周勃抓住时机,平定吕氏叛乱,安定刘氏江山。
刘邦的遗言是一次精准的人事安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混成大汉天子绝不是单单凭运气。刘邦具有领导气质,领导就是不需要会的太多,但是一定要知道谁可以担当重任的人。当然这其中也有偶然的因素,比如吕后要是不照着刘邦的遗言办,那么就悲剧了。但或许刘邦连这个也已经料到了。毕竟死前的白马盟誓,刘邦已经对吕后起了疑心并加以防范。
这两句遗言提及的四个人,其中对刘氏江山最重要的莫过于周勃。对于周勃,吕后显然没有意识到他的作用。前面的三个人我们可以说是治国的良臣,但是“安刘氏者”的周勃是防范吕氏叛乱的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刘邦将太尉(最高的军事长官)的位子给了周勃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意。
在刘邦死后的几十年中,一切都依照着他的猜想正常运行。国家养精蓄锐,吕后执掌朝纲,势力慢慢壮大,吕氏家族子弟在封王封侯后,开始企图刘氏江山。接着吕后病死,顷刻间那个“安刘氏者”的人如一支引而为发的箭突然击发,吕氏满门被杀,刘氏江山回到了刘邦的儿子刘恒手中。而刘恒就是赫赫有名的汉文帝,从此西汉王朝正式开始了他的开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