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话说,说道诸葛亮可谓是妇孺皆知,更是我国古代智慧的象征,在小说中,诸葛亮更是被刻画得出神入化,鲁迅先生也曾这样点评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直接步入今天的主题,在小说中诸葛亮在已知自己大限将至,为何在临死前还可以安排斩杀魏延的计策,难道真是因为魏延身有反骨?小面小编给大家简单讲述一下。
对于魏延之死,在小说中也算是浓墨重彩的情节,在马岱准备斩杀魏延时,杨仪直接出城故意言语刺激魏延,此时的魏延也是非常膨胀,马岱在其身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直接斩了魏延的首级。
对于历史上魏延被定为谋反被诛杀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魏延其实没有反心,是冤死,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魏延就是谋反,就该被诛杀,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这是阴谋论,是诸葛亮刻意策划的阴谋。
那么,对于这件事的焦点就在于魏延是否真有谋反之心?在小说中,魏延算是蜀国末期最厉害的大将,性格更是桀骜不驯。在魏延投靠蜀军前,正值关羽攻打长沙,此时的魏延直接杀了太守韩玄献城归蜀,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非常瞧不上魏延,认为他就是个反骨仔,是不忠不义之人!
在北伐时期,五虎将大都陨落,因此魏延才得到了重用,由于性格的原因,魏延也是愈发嚣张,更与文官杨仪针尖对麦芒,水火不容。到了蜀汉后期,魏延已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非常强硬。
在小说中这样形容魏延,其脑后长有反骨,因此诸葛亮掐指一算认为魏延谋反是必然的,但是,在历史上对此却有不一样的记载,小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在历史上的魏延是否真的因为谋反而被诛杀。
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病逝前曾叫来姜维,杨仪,费祎等人密谈,在这次密谈中诸葛亮向这几人交代,在自己死后直接停止北伐并将部队撤回。在撤回部队前,诸葛亮还向几人详细交代了任务,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抗命不从,那就不要管他了。
这次谈话魏延不在场,于是费祎就向魏延传达了诸葛亮的意思,在魏延得到命令后,果然不服,魏延直接反驳道:即使丞相病逝了但我魏延仍在,我还能继续领军北伐!就算他是主帅但其他人还在,为何要浪费大好时机而耽误北伐大业呢?再加上魏延与杨仪素有矛盾,更不愿意给杨仪断后。
随后,魏延自己开始部署北伐的计划,费祎则是假借说服杨仪的借口跑回了杨仪帐下。之后魏延又派探子进行打探,得到杨仪部准备自行率军撤回了成都,此举也彻底惹恼了魏延,直接派人毁坏了杨仪后撤的桥梁道路等,故意给杨仪添堵。
对此二者互相向刘禅告状指责对方谋反,刘禅见状也甚是头疼,便叫来了蒋琬,董允等人来征询意见,在这些人探讨一番后并担保杨仪绝不会谋反,于是就将矛头指向了毁桥砸路的魏延,认为魏延有谋反之意。
于是,刘禅就信了他们的话,下令让蒋琬带宿卫营去拦截魏延与同时南下回撤的杨仪对魏延所部进行合围,最终魏延被堵在了南谷口。魏延所部被冲击四散,魏延只能携带少数亲信南逃汉中,最终被马岱赶上斩杀。
我们从《三国志》中看,其实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如果魏延真有,那么他就绝对不会向费祎讲述他的北伐计划。在杨仪撤军时,如果魏延想谋反,降魏只能是其唯一的活路。可是,魏延却抢在杨仪前面返回,就是为了与杨仪抢先得到控制权,可以说魏延的目标就是北伐,而不是谋反!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魏延这个人,平心而论,魏延确实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但是,其在为人处世之道上却是非常“低能”。要说魏延之死与其死对头杨仪完全脱不了干系。
要说魏延与杨仪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在蜀汉阵营中,魏延杨仪一文一武,那矛盾又是从何而来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魏延的性格“刚愎自用”。
魏延确实是很有本事,连年征战劳苦功高,军中又极具威望,魏延也就除了诸葛亮其他人根本都不放在眼里,对待他人更是嚣张跋扈。杨仪算是出众的文官,书生意气肯定不肯对魏延卑躬屈膝。
魏、杨二人在争论时,魏延动不动就拔刀指向杨仪逼他低头,就这样二人矛盾不断升级,发展到了水火不容。诸葛亮生前也多次感叹道:“常恨二人之不平”。在魏延死后,魏延的首级被送到杨仪那里,杨仪泄愤用脚大踩,还让人灭了魏延的三族。要说魏、杨二人的仇恨至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魏延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要说魏延的作死之路,其实就是从他要赶在杨仪前撤退开始,作为一个军事将领,诸葛亮已经下达了命令,为将者却不执行,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而杨仪则是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撤退,这是名正言顺,在外人看来孰对孰错不言而喻。魏延不仅抢先撤退,而且还故意毁掉桥路,别人一看就像是魏延要挡住杨仪,抢先回到成都篡位。
但无论魏延当时是出于怎么样的目的,但他就是断了杨仪的路,平心而论,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即使是个人报复,还是想要夺权继续北伐以达成自己建功立业的目的,其实都不应该采取让人产生极大误会的方式,这也是魏延在为人方面的大缺陷,也是自己将自己作死的原因,
本文参考资料:《品三国》,《三国志白话文》,《百度百科相关词条——三国演义,魏延之死,诸葛亮为什么看不上魏延,杨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