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意思是站在君王身边,就像是和猛虎为伴一样充满危险。毕竟,许多君王常常心怀疑虑,担心身边的臣子会背叛自己,尤其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这些功高震主的人容易引发帝王的猜疑,他们不仅要小心谨慎,更要时刻警惕,以确保能够迎接一个“善终”的结局。
例如萧何,如果不是当年那个瓜农的及时提醒,他也许早已陷入了悲惨的命运。
谈到萧何,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意思是一个人的成败都由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件事情所左右。这里的萧何指的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而故事的主角,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韩信。
韩信,淮阴人,年轻时颇为叛逆,混迹在市井间,既不从事生产,也不愿经商,日复一日地蹭饭为生。然而他内心却拥有雄心壮志,总想寻找到机会建功立业,佩刀带剑,期待着一展抱负。
在和平的年代,这样的人可能会被视作无所事事的闲人,但韩信却生活在一个“乱世”之中,这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他还遇到了一位识才的知己,给他提供了机会。最初,韩信投奔了项梁和项羽,但均未得到重用。直到刘邦入蜀,韩信才投身刘邦麾下。然而,尽管当时夏侯婴、萧何都欣赏他,但由于长期未被重用,韩信感到失望,最终决定逃离。
刘邦从长安出发前往南郑时,已经有不少将领逃跑,韩信的逃跑自然也未引起他太多注意。然而,萧何知道后,未及通知刘邦,便亲自去追韩信,这便形成了“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
起初,军中的人误以为萧何逃跑了,于是上报给刘邦,令他大为震怒。毕竟,萧何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若他逃跑,对刘邦的影响将会非常巨大。当萧何返回后,刘邦严肃质问他为何逃跑,萧何解释道,他并非逃跑,而是去追韩信。随后,他告诉刘邦,韩信是一位“国士无双”,如果刘邦想要争夺天下,必定需要与韩信谋划。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果然如萧何所言,韩信在被重用后屡建奇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甚至刘邦也曾说过自己不如韩信,这便是“成也萧何”的典型例证。
然而,尽管韩信在军事上展现出非凡才华,但他的政治命运却并不如意。在项羽死后,刘邦几乎立即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将他封为楚王。后来,韩信被人诬告谋反,刘邦虽然不确认韩信是否真的有反叛之心,却依旧将他降为淮阴侯。
此后,韩信心中的怨恨与日俱增,经常装病不参加朝堂,闷闷不乐,最终与陈豨勾结,密谋叛变。当时,刘邦正在平定陈豨的叛乱,吕后得知韩信将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隶,并策划让他们袭击吕后。为防止事态发展,吕后找来萧何商议对策。
萧何首先派人假称刚从刘邦那里回来,说陈豨已经被处死,群臣都要前去祝贺。萧何还劝韩信,即便生病也要勉力前往祝贺。韩信一直对萧何深信不疑,于是带着祝贺之心进入宫中,却未料到吕后早已设下陷阱,派武士将韩信捉住并在长乐宫处决。被最信任的人所背叛,最终失去生命,这就是“败也萧何”。
韩信死后,刘邦和吕后对萧何更为宠爱,封赏更加丰厚。刘邦得知韩信之死,心中大为高兴,并立刻下令封萧何为相国,并给予500士兵和一名都尉保护。萧何因此成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然而,在庆祝自己升任相国之际,一名衣着丧服、脚踏白履的“怪人”突然而至。他与众不同的穿着引起了侍卫的警觉,纷纷拦住他不让入内,萧何也感到此人打破了宴会的喜庆气氛,准备追究一番。但还未开口询问,怪人便先行开口,警告萧何即将面临“大祸”。
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时刻,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消息都可能生气、驱逐怪人,但萧何却没有这样做。他反而疑惑地问道,自己已经是丞相,深受皇帝宠爱,且一向小心谨慎,怎么会有“大祸临头”之事呢?
这个“怪人”名为召平,曾为秦朝的东陵侯。随着秦朝灭亡,他也成了普通的百姓,后来靠在长安城外种瓜为生,所种的“东陵瓜”口感甘甜、品质优良,远近闻名。尽管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瓜农,却因为与萧何的交情,成为了萧何命运中的关键人物。
召平指出,刘邦给萧何派遣500名士兵并非是出于恩宠,而是为了防范。刘邦的“疑心病”让他认为,萧何可能会效仿韩信,造成“功高震主”的局面。因此,萧何应该采取行动,推辞赏赐并捐出家财,以此来平息刘邦的疑虑。
萧何恍然大悟,决定采纳召平的建议。第二天,他主动向刘邦辞谢封赏,并捐出了自己的家财来作为军费,果然令刘邦十分高兴。刘邦对萧何的行为感到满意,暂时解除对他的疑虑。
但萧何的困境并未彻底消除。刘邦出征平叛时,萧何依然受到监视。刘邦对萧何的动向保持高度关注,甚至派使者频频向长安询问萧何的情况。萧何深知,自己已经不再有“加官进爵”的机会,必须在刘邦的“疑虑”中生存下去。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极端的策略来消除刘邦的疑虑——自污名节。他开始以低价收购百姓的土地和房屋,甚至提供“低息贷款”,这些行为无疑让他的名誉大打折扣,但却暂时平息了刘邦的怀疑。
然而,当刘邦返回长安时,百姓向刘邦上告萧何的“恶行”,称萧何以低价强买民房和土地,刘邦对萧何的不满重新浮现。最终,经过一番波折,萧何凭借自己细心的应对,度过了这场危机。
经过这次事件,萧何变得更加低调谨慎。他明白,纵使是开国功臣,面对皇帝的权力和疑虑,随时可能遭遇不测。最终,萧何的谨慎让他在刘邦去世后迎来了善终。在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萧何成为丞相,并开始制定汉律,成为汉朝法律体系的奠基人。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汉惠帝为其谥号“文终”,这标志着萧何及其家族的安全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