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228年),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诸葛亮亲自带领着十万大军,从岐山北上,准备发动攻势,直指曹魏的心脏——长安。初期,战事进行得相当顺利,赵云通过巧妙的调兵布阵,使得敌人误以为蜀军已经突破秦岭,准备大举攻入关中,成功牵制了曹魏的主力。
然而,诸葛亮的主力军队从岐山一路深入陇西,直面曹魏在该地区的重兵防守,形势逐渐对蜀军有利。接着,天水、南安、安定等地的县城纷纷倒戈,宣布投降蜀汉,为蜀军的进攻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接下来的战略规划相当明确:只要蜀军能派遣部分兵力封锁住魏军从关中通往陇西的主要道路,并有效控制街亭等关键地带,就能为诸葛亮主力消灭陇西的魏军残余力量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成功阻止魏军通过街亭的路线,意味着蜀汉可以进一步稳固西部防线,最终彻底掌控陇西、永州以及秦朝的龙兴之地,甚至包括马超崛起的西凉之地。
因此,街亭的防守成为了整个计划的关键所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诸葛亮在关键时刻作出了一个令大多数将领都感到困惑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任命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马谡,率领军队前往街亭,担任守关重任。这个决策让魏延、吴仪等老将都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马谡经验不足,无法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
诸葛亮之所以对马谡如此信任,有两大主要原因。首先,马谡的军事理论功底相当扎实,平日里他对兵法、谋略的理解深入且独到,这让诸葛亮对他充满了信心。其次,马谡在讨伐永凯之乱时提出过“先攻心,后攻城”的战略思想,这一建议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并付诸实践。马谡表现出来的智谋,使得诸葛亮对他产生了极高的评价。
在出征前,诸葛亮曾特别叮嘱马谡要“扎营在其位”,让他坚守住街亭。然而,马谡在执行时,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指示,选择了一个缺乏水源的南山作为驻军地点,而非靠近水源的战略要地。随着张郃发起猛烈攻势,马谡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未能有效指挥军队进行反击,最终导致蜀军在街亭的防线崩溃。曹魏的援军顺利突破,蜀军在此失去了与曹魏抗衡的有利位置。
最终,诸葛亮带着一千余户的人民和失落的心情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可以说,正是马谡的轻敌与错误决策,让蜀军失去了掌控街亭的关键机会,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尽管如此,诸葛亮也犯了一个错误:当他力排众议任命马谡时,军中的其他将领曾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表明了马谡的不足。
那么,如果换成经验更为丰富的将领来守卫街亭,结果又会如何呢?回顾街亭之战,虽然蜀军最终失败,但副将王平的表现值得肯定。当马谡决定驻守南山时,王平凭借其丰富的战斗经验,极力劝说改变部署。他指出,如果按照他的策略来布防,粮草和水源的供应能够得到保障,至少不会让敌人找到如此明显的弱点。
在马谡主力被击溃后,王平带领着剩余的千余人保持队形,坚守住阵地。当张郃见王平缓慢行军,怀疑有埋伏,迟迟不敢发动进攻。此时,王平巧妙利用敌人的迟疑,指挥部队安全撤退,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如果王平代替马谡指挥街亭守卫,张郃想要攻破这座要塞绝非易事。
到了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他派王平镇守南围,这一决策显现出了他的战略眼光。在南围之战中,王平能够凭借其经验成功拖住张郃,为诸葛亮清扫陇西的战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曹魏的援军未能突破蜀军防线,蜀汉的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略进展。
综上所述,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除了马谡的过度自信与失误外,诸葛亮也未能准确评估马谡的实际能力。如果当时选用经验更为丰富的王平或者其他老将,街亭的防线或许能守住,蜀军的战略局面也会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