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总是与苦难结伴而行,各种各样的灾难常会在某个时期不经意地来到人们身边,比如饥荒、瘟疫、战争,无数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很多次大饥荒,每次大饥荒过后,都会遍地饿殍,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轻肥》一诗中写道: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描述了大旱过后饥民相食的人间惨剧。
饥荒之年,在食物耗尽之后,很多灾民不得不以树皮、草根为食,如果这些东西都吃完了,一些陷入绝境的饥民会寻找一种叫做“观音土”的泥土,将其制成食物。
那么,观音土到底是什么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观音土,也称
“高岭土”、“白土泥”、“白面土”
,它富含硅、锌、镁、铝等矿物质,呈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具有很强的粘性,是制造陶瓷的重要原料。
说到观音土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某年大饥荒,饥肠辘辘的灾民去寺庙拜观音,希望菩萨能够保佑。
让灾民们惊讶的是,第二天他们再去拜观音的时候,发现观音像后面有成堆的白色泥土,和面粉十分相似。他们以为这菩萨显灵,为他们带来了食物,于是连忙跪拜菩萨,并将这泥土命名为“观音土”。
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唐代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对长工十分苛刻,长工们每天都吃不饱,有一个长工偷了一点面粉后,跑到野外用一种白色泥土裹起来,然后用火烧着吃,结果不仅填饱了肚子,味道也还不错,这种泥土就是观音土。
然而,观音土不利于人体吸收,吃多了常会有腹胀感,虽然能暂时缓解饥饿感,但它遇水后会膨胀硬化,不少饥民由于过量食用后饮水,造成腹胀无法排便而活活胀死。
1936年,四川发生大旱,饥荒一直持续到1937年,不少饥民最后以观音土为食物,结果吃得越多,死得越快。
1942年,河南大饥荒,饥民们吃光了树皮草根后,到处寻找观音土充饥,结果很多饥民食用后胀死。
加勒比岛国海地,超过75%的人口依旧生活在赤贫状态下,为了缓解饥饿,当地人也将观音土制成一种泥土饼干。
观音土还是止泻药“蒙脱石散”的主要成分,作为一种药物少量服用,当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饥荒年代,人们以观音土为食,实属无奈之举。下一次大饥荒也许离人类并不遥远,希望人们都能记住那些悲惨的历史,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