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明朝的灭亡和哥伦布的大航海联系在一起,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远,但实际上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一体化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白银问题,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开采出的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给明朝的经济注入了活力,缓解了货币压力,而之后在欧洲发生的“三十年战争”又让美洲白银不得不直接进入西班牙用来支付军费,明朝末期迅速进入了严重的货币不足,也就是通货紧缩的状态,整个国内经济开始大萧条,最终导致了白银危机,财政崩盘,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大侠们去饭店吃饭,半斤肉半斤酒下肚以后。喊上一声小二结账,然后就把银子拍在了桌子上,银子就是钱可以用来买吃的买喝的,但是这个场景其实并不算准确,因为在民间老百姓普遍使用的货币并不是银子,而是铜钱。你只要想一想也知道银锭太大,价值太高不利于平时的一般交易,尤其是赶个集买点菜之类的,用碎银子问题同样很多,银子成色怎么样,重量怎么算,毕竟这是钱不可能随便掂量掂量就作数了。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把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确实是明朝,但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随手就掏出一些碎银子用来买酒买肉,当时普通百姓用的还是铜钱,虽然又重又麻烦,但是铜钱基本上是标准的,一枚铜钱代表一定价值,比较容易计算用银子的主要是生意人,而且进行的是比较有规模的买卖,银子比铜钱价值高很多,相对来说比较方便携带,只是交易流程也很复杂。
他们会用珠宝商的秤来称重,用特制的剪刀裁剪下需要的重量,然后还会请“看银师”来鉴定银的纯度,确定银子的价值,基本上就和我们现在的贵金属交易是一样的形式,对于中国的历朝统治者来说,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使用铜钱、银子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因为中国的铜矿和银矿的储量并不丰富,这就造成了贵金属货币会出现短缺对整个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在
宋代就发行了全世界最早的纸质货币,由政府统一印制和发行,面值是按照铜钱的币值来计算的,最小面额是200文铜钱最大面额是3000文铜钱。
宋代这种纸制的法定货币比欧洲最早出现纸币早了5个多世纪,纸币携带方便而且成本很低。
印钞机一开钱就滚滚而来,这是纸币的优势,但也是最大的缺陷,因为管不好印钞机就很容易滥发货币,造成货币价值不稳定,同样带来极大的危害,比如十几年前就出现了这样的奇闻,津巴布韦的货币系统失控津巴布韦元大贬值,甚至印出了单张面值100万亿的纸币。
宋朝皇帝也发现只要把油墨图案印在纸片上就可以买东西了,这简直太方便了,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为了支付巨额军费,宋朝皇帝疯狂开动印钞机,造成了货币大贬值,这场货币灾难还没来得及大爆发,蒙古人就占领了中原,宋朝灭亡了。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更不会搞经济,印钱上了瘾结果元朝的纸币贬值问题更加严重,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他亲眼目睹过元朝末年纸币贬值的混乱情况,所以他想要发行新的钱币,不再使用纸币,可是他发现这么一个庞大帝国铜矿却是如此匮乏,铸造铜币造成了原材料铜的价格飙升,甚至为了制造面额一块钱的铜币,要花费两块钱的成本,这根本不可行,他只好又启动印钞机发行纸币,结果又造成通货膨胀,仅仅10年时间纸币就贬值了75%,所以明朝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好自己的货币问题,不仅在纸币和铸币之间来回摇摆,而且每一任皇帝上任就会宣布前任皇帝时期的钱币无效,开始发行新的货币这样的情况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灾难。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明天还会值多少钱,可是老百姓们毕竟还要生活,要生活就一定还会涉及到交易。史学家顾炎武写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漳浦县的商人竟然还在使用宋代铸币进行交易。可见他们对于明朝政府发行的货币是多么的不信任。
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金。就是说太平盛世的时候,古董值钱而到了乱世金银这种贵金属就更值钱,
所以在当时的民间商人们开始使用白银进行交易,虽然麻烦但起码不会像政府发行的货币那样不靠谱,老百姓们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也都是小买小卖,他们只能继续使用不稳定的铸币,渐渐的随着商人们的使用,白银开始成为了在明朝流通的主要货币,这种民间行为反过来也影响到了政府。
之前中国的税收制度就是农民们上交农作物,到了明朝政府要求人民用白银代替农作物支付税费,对于政府来说这样收起来方便,用起来也方便,从万历年间开始,90%的税收都变成了白银,明朝的中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商人们用白银交易,农民们用白银交税,整个国家开始白银化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足够的白银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
可是前面说过中国的银矿并不富裕,根本应付不了这样大规模的白银需求,怎么办呢?隔壁的日本倒是有不少白银,但明朝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实行了海禁的政策和日本的关系也并不好,急需大量白银的商人们只好和倭寇秘密做生意,用丝绸、瓷器来从倭寇手里换取白银,拿回国用来消费和缴税。
明朝政府用这些税收又去打击倭寇,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畸形的贸易网络,等于明朝政府在和自己的货币供应商作战,这种情况肯定不能持续。为了解决白银问题,明朝也在短时间内开放过海禁,福建商人们开始出海经商,走遍了亚洲各地,在菲律宾他们遇上了手握大量白银的欧洲人,这些欧洲人手里的白银正是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来的,同时欧洲人也发现这些中国商人的货很好卖,主要是丝绸和瓷器于是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三角贸易。
西班牙人从欧洲出发前往美洲,开采出大量白银运到亚洲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然后再运回欧洲进行销售,这样的贸易让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缓解了中国白银短缺的问题,明朝也真正成为了白银帝国。
可是就在1618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30年,一直到1648年才结束,所以史称“三十年战争”。为了支付军费,西班牙从美洲开采出的白银不再通过三角贸易流入中国,而是直接带回西班牙,这造成明朝瞬间失去了最主要的白银来源。在这三十年中,明朝先后经历了三任皇帝泰昌、天启、崇祯,在这期间天灾导致粮食欠收、白银短缺,造成农民的赋税问题更加严重,最终让他们只好离开土地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