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联是统一多民族的超级大国,大小民族多达120余个。为有效实现国家治理,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益,苏联采取了“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这种复合的自治体制。其中,境内较大、较重要的民族,组成15个加盟共和国;而境内较小的民族,则组成各个自治共和国、民族自治州。苏联境内的各民族,历史渊源各异,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在苏联国内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鞑靼斯坦,是俄罗斯辖下一个相当重要的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的鞑靼人,源于古代游牧民族保加尔人,又称“伏尔加保加尔人”,后混入斯拉夫人、钦察人、蒙古人、乌拉尔人等族群的成分。13世纪蒙古征服以后,伏尔加保加尔人后裔在黄金家族血统汗王的带领下,以喀山为都城,建立喀山汗国。1552年,俄国沙皇雷帝伊凡率领15万大军、150门大炮消灭喀山汗国,喀山鞑靼人就此被俄国征服。
俄国征服喀山之初,曾试图同化鞑靼人。但由于鞑靼人在东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后世的沙皇逐渐将喀山鞑靼人吸纳进政权,为己所用。17~19世纪,喀山鞑靼地区凭借同沙皇政府的“互利”,而极大提升自身的经济和物质实力。1917年十月革命后,喀山地区兴起苏维埃政权。苏联在全国展开经济建设后,鞑靼斯坦也凭借良好的重工业基础,而成为苏俄辖下较发达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整个苏联时代,鞑靼斯坦都是全苏最主要的工业区之一。1940年以来,鞑靼斯坦的发展速度,多年高于全苏平均水平。二战以后,石油、煤炭、军工、机械等产业,均成为鞑靼斯坦的龙头产业。当时,鞑靼斯坦境内的军工厂,有很多参与过AK-47突击步枪、T-72坦克、T-80坦克等先进装备的生产。而工业的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农业水平。苏联时代,鞑靼斯坦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自治共和国之一。
同时,喀山鞑靼人在苏联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很大作用。例如国内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的鞑靼人人数不胜数。卫国战争时期,更多的鞑靼人涌向前线,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付出巨大牺牲。二战结束时,总共有17.5万鞑靼人获得过苏联的勋章,161名鞑靼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而这其中,有很多是喀山鞑靼人。总体来说,鞑靼斯坦虽然面积较小,但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人才众多,在苏俄境内的地位相当关键。
这样一个重要的地区,如果脱离俄罗斯,那无疑将是俄罗斯的一个重大损失。但事与愿违,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趋势的加大,鞑靼斯坦地区也出现了分离主义思潮。例如部分喀山鞑靼人认为:鞑靼斯坦比一些加盟共和国的人口都多,理应拥有和加盟共和国同样的地位。1990年8月30日,鞑靼斯坦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18日,鞑靼斯坦又颁布了“共和国基本法”,由此加大离心趋向。
1991年12月苏联完全解体后,鞑靼斯坦曾于1992年举行过全民公决。在公决之中,曾有61.4%的鞑靼斯坦选民“同意选择成为主权国家”。鞑靼斯坦即将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鞑靼斯坦的领导人们,却并没有选择脱离俄罗斯而独立,这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首先,鞑靼斯坦境内有不少俄罗斯族,这些人坚决反对独立。其次,鞑靼斯坦深居内陆,土地狭小,贸然分离势必引起俄罗斯的报复。
而更为关键的是,当鞑靼斯坦产生离心苗头时,俄罗斯政府也在思索对策加以制止。最终,俄罗斯政府采取两种措施,打消了鞑靼斯坦的离心念头。第一,是“大棒”措施。俄罗斯选择同样拥有离心倾向的车臣开刀。1994年12月,大批俄军积极北高加索,向车臣共和国发起猛烈攻势。车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程度,极大震撼了鞑靼斯坦的领导人们。为避免让喀山沦为第二个格罗兹尼,鞑靼斯坦只得采取谨慎态度。
第二,是“胡萝卜”措施。俄罗斯在拿车臣“杀鸡儆猴”,产生震慑效应的同时,也在积极同鞑靼斯坦方面进行对话与协商。1994年2月起,双方签署一系列条约和协议。这些条约和文件规定,鞑靼斯坦仍是俄罗斯联邦管辖下的一个行政主体,但却拥有极高的自治权利,例如可以自行参加国际交流和对外经济交流。由此一来,俄罗斯保全了疆域,鞑靼斯坦获得了特殊地位,双方皆大欢喜,矛盾也就缓和了很多。
其实,常言说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鞑靼斯坦经济发达,非相对贫穷的北高加索地区所能相比。所以,在分离与否的问题上,无论是俄罗斯联邦还是鞑靼斯坦当局,都尽力采取克制、容忍的政策。而鞑靼斯坦日后若再想脱离俄罗斯,估计很大几率也是采取温和的策略,而非90年代车臣那种武力策略。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苏联兴亡史》、《鞑靼斯坦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