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陶勇,著名的“叶王陶”之一,是陈粟的爱将,外号“拼命三郎”。
1940年6月下旬,从苏南到苏北的新四军与挺进纵队合编为三个纵队,叶飞、王必成、陶勇分任1、2、3纵队司令员,三个纵队构成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全部力量,人数不过六七千。
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视苏北新四军为心腹之患。9月初,韩德勤组织三路大军,向在黄桥发起进攻,3万多韩部顽军对六七千新四军部队,五打一,我军形势严峻。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
这是抗战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摩擦斗争。敌人进攻黄桥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翁达的独6旅,3千人,这支部队号称“梅兰芳部队”,装备精良,一色的中正式步枪,每连配有九挺机关枪;另一部是89军李守维部,约2万人。
当时陈粟决定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先围歼翁达的独6旅,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能否守住黄桥,是这次决战的关键,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呢?
陈老总问粟裕:“你打算把守备黄桥的任务交给谁?
“陶勇!”粟裕毫不迟疑地说。
陶勇指挥作战勇猛顽强、机动灵活。现在3纵3团是新四军二支队老4团2营发展而来,执行任务坚决勇敢,粟裕原是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在司令张鼎丞离开二支队后,粟裕一直单独负责指挥二支队,老4团正是二支队的主力,是粟裕亲手带出来的部队。粟裕深知陶勇的实力。
陈老总说:“好!黄桥就交给陶勇。”
当时,在三个纵队中,陶勇的3纵人数最少,人不满3千,枪不过1500支,要顶住上万敌人的进攻,实在困难不小。但陶勇不叫苦,他向陈粟表示:“有我就有黄桥,我与黄桥共存亡!”
1940年10月4日,顽军军始向黄桥进攻。
陶勇挎着日本的指挥刀,这是江南战斗的胜利品。日本军用品质量非常高,这把东洋刀寒光闪闪,碗口粗的树桩一挥而断,来时由警卫员背着,今天陶勇却自己背,显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陈老总勉励3纵说:“三个纵队都善于勇猛攻击,但是1纵2纵兵力较充足,我们要用在突击方向,3纵兵力虽然少些,但你们作风顽强,指挥灵活,用在黄桥守备,我们信你们!”
黄桥硝烟弥漫,陶勇下达了还击命令。霎时,剧烈的火舌吐出了枪口,手榴弹、枪声、呐喊声汇成一片。敌89军一次次冲上来,又被一次次压下去。
一个小村庄狙击失利,陶勇亲自到小村庄调整兵力。
“惠洛宇要你一个营,我带着打上去。”陶勇对七团政委惠宇说。
“不行,太危险!”
“不要多说!”陶勇把眼一瞪,旋风般地脱去外衣,抽出东洋刀,大叫一声:“跟我来!”率先冲向敌阵。3纵参谋长张震东也拨出大刀,“同志们,冲啊!”他们亲自率领生力军,勇猛反击。一阵惊天动地的杀声,战士们士气大振,像火牛烈马一样冲去。
顽军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顶不住了,失去的阵地被3纵夺回。
陶勇又令3团组织一个营出击,“把他们打得远远的!”
韩德勤气急败坏地对89军咆哮:“小小黄桥是铜墙铁壁?只准前进,后退枪毙!”
陶勇率3纵,守一阵,攻一阵,进一步,又退一点,跳跃在黄桥左右,锐不可挡。
由于3纵顽强坚守,叶飞一纵顺利歼灭了翁达独6旅,接着又与2纵王必成部联合,迅速歼灭了李守维89军。
黄桥决战,新四军以不满7千的兵力与韩德勤的3万多顽军对阵,歼敌万余人,韩德勤的两个主力独6旅和89军基本被消灭。新四军取得战略性胜利,在苏北站住了脚。
战后,陈老总说:“黄桥决战,陶勇的3纵立了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