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创始人
2025-09-02 01:04:32
0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马未都

说起古代故事,想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司马光砸缸”。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哲学故事。

宋朝一位叫做司马光的小朋友,在看到有人掉到缸里时,灵机一动,搬起路上的石头砸开了大缸,让里面的人因此而得救。

此事过后,仅有七岁的司马光名震京师,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了课本上必学的内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颇具寓意的故事,却被我国的收藏大家马未都质疑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宋代烧不出大缸,所以司马光根本无缸可砸。

可是,他的这一观点却很快被一个成语打脸了。

一、马未都其人

为什么马未都的观点有人在意,又有人质疑呢?这还要从马未都在文物界的地位讲起。

马未都初入社会时,从事的其实是文学创作工作。

在握笔写作的那段岁月当中,他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也参与创作了很多诸如《编辑部的故事》等一众经典的影视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成就,才让马未都有了更多的底气踏入了收藏行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市面上流通着不少宝贝,它们在商贩手中来回倒腾,与一众赝品混合在一起。

如果有人能够慧眼识珠,便可以“捡漏”,以极低的价格买到这些文物。

恰巧,马未都就是一个眼光毒辣之人。

他抓住机遇,如大浪淘沙一般,在各个商贩之中周璇,将真正的宝贝收入囊中。到了九十年代,他收藏的文物已经囊括了文玩、玉器、古家具等品类,数量也达到了上千件。

当然,若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收藏家,马未都未必会这么出名,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将写作的天赋和文物的收藏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善于收藏,还能说会道,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强强结合让马未都成为了一个颇具名气的收藏家,也为他获得了更多走到公众面前的机会。

在很多时候,马未都的观点是新颖且犀利的,他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普通人未曾想过,也从没有怀疑过的。

比如说,他曾在一档节目上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宋朝时期根本不具备制造缸的工艺,所以司马光根本无缸可砸。

这一观点让北大历史系的一位女教授当场语塞,不知道要怎么来反驳他。

不过,在场外,有许多观众倒是根据马未都的观点一条条反驳了回去。

二、“缸”与“瓮”之分

马未都既然敢在公众面前提出这个问题,那就必然有其观点。

他的第一个依据,就是司马光能够砸动缸这件事本身不真实。

因为当时的司马光还是一个七岁的孩童,能搬起大石头已然不易,又怎么能轻易举起石头砸向缸呢?

这一观点让人不知道该从何处反驳,毕竟我们无法回到古代,也无从得知当时的七岁孩童是否能够搬动石头。

可是,若仅以这条难以考证的理由来否定《宋史》中记载过的故事,未免有些牵强。

很显然马未都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更加有力的观点,那就是以宋朝时期的工艺来看,他们是烧不出大缸的,既没有缸,“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若要反驳马未都的这个观点,还要从这个故事的来源,也就是《宋史》出发。

《宋史》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司马光用石头击破的是瓮,而不是缸。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之间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的确,明清时期才出现烧制大缸的技术,那些上了瓷釉的大缸也 是明清工艺的代表之一。然而,这种缸极其结实,别说司马光了,就算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也未必能砸得开。

所以,司马光真正砸的其实是瓮。然而,这样的说法出来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反驳。

他们认为,瓮的作用是用来装咸菜的,一个装咸菜的罐子容量多小,想必不用多说,试问,其又怎么能装下一个孩子呢?

问题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辨别一下古时的瓮与现在的瓮功能上的区别了。

诚然,现在的瓮比较小,可以用来装咸菜,但是古代的瓮却很大,常常被用来装水。而证明这一区别的最好证据,就是一个成语典故“请君入瓮”。

在武则天掌权的那段时间中,为了彻底铲除逆党,曾培养过一批酷吏,他们为了逼人招供,手段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这“请君入瓮”,便是其中之一。

先是找来一个大瓮,再将其架在火上烤热,随后把犯人扔进瓮里,如果不招供便一直这样用火烧下去。

从这个成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瓮之大,放下一个成年人尚且绰绰有余,又怎么会装不下一个孩童呢?

三、被一成语打脸

“请君入瓮”这一成语,着实是打了马未都的脸,彻底反驳了他的观点。

的确,虽然“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原本的“瓮”变为了现在的“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光砸缸”是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宋朝的确是有瓮的,而“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由来也证明了瓮确实能够装下一个人。

所以说,马未都仅以“宋代烧不出大缸”来否认这一经典历史典故,有些过于片面了。

换个角度想想,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个被宋朝成为“瓮”的容器,就是未来的“缸”呢?

当然,这样的说法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

但是,从这件事本身出发,在对历史上的一件事产生疑问的时候,还是要保证在高度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单凭咬文嚼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关内容

安乃达上半年营收增长38%...
8月29日晚间,安乃达披露2025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0.32...
2025-09-01 09:00:04
原创 ...
柯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棋手累积冠军的轨迹,更是中国围棋走向职业化...
2025-09-01 08:59:33
欢迎投稿!山推杯·2025...
风起湖畔,诗意奔涌。 山推杯·2025济宁太白湖半程马拉松,将于金...
2025-09-01 08:58:49
樊振东德甲首秀遭遇“开门黑...
2016年,樊振东在萨尔布吕肯收获自己职业生涯第一个三大赛冠军,开...
2025-09-01 08:58:15
光伏“内卷致死” “另类”...
文|壹度Pro 前两年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似乎正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2025-09-01 08:58:00
安徽亲子5日游行程推荐,黄...
黄山,这座屹立于皖南大地的奇峰峻岭,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自古以...
2025-09-01 08:50:40
沈阳多景区发布公告!
近日,沈阳多个景区发布公告,详情如下: 尊敬的各位观众: 随着暑期...
2025-09-01 08:50:39
安徽5天4晚行程推荐,黄山...
黄山,是大自然的宠儿,四季皆有景,季季皆不同。春天,黄山的山谷间开...
2025-09-01 08:49:17
周也穿粉色吊带游韩国好快乐...
搜狐娱乐讯 近日,周也晒出自己旅行韩国的美照,只见她穿着粉丝吊带好...
2025-09-01 08:48:01

热门资讯

三国:为什么关羽看不起黄忠,不... 黄忠在历史上并非出身名门望族。 在那个注重门第出身的时代,出身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遇。...
原创 韩... 一代名将,韩信,作为楚汉之争中的重要人物,岂止是个悲剧的象征?他原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屡建奇功,若无其...
现代郭述文作品怎么命名“清•郭... 南阳武侯祠内的“清•郭述文绘汉诸葛武侯像”是一幅引发广泛争议的历史人物画像。以下从画像背景、艺术特征...
原创 中... 中国从隋朝便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千多年来,只诞生了六百多位状元,由此可见,能成为状元的人绝对是才华横...
原创 五... 自古以来,能够成为将军就是很多男孩的梦想,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就是想要做大将军,所以少年时代就佩戴...
非遗四川 |四川洞经音乐(邛都... 四川洞经音乐(邛都洞经古乐) 邛都洞经古乐(西昌古称邛都),源于东汉时期邛都阑县(今越西县)金马山人...
原创 被... 前言 石原莞尔是二战时期日本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人”,他对侵华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因为按照他的设想,第...
原创 关... 关于因为过于骄傲自满轻信敌人,才导致自己最后大败而亡。 关羽的死亡肯定离不开吕蒙的关系,因为他的主...
人民网评:让劳动者有更多获得感... “本会以团结全国工人,图谋工人福利为宗旨”,1925年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第一条这样开宗明...
原创 张... 导语:说起张作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毕竟是民国时期奉系的大军阀,然而又有谁知道,在他的麾下有一位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