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关外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才建立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最开始的根基在建州的女真部落,当时的首领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凭借睿智的头脑和英勇的作战能力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后建立了金国。
他的众多儿子也十分争气,他们一举推翻明朝,成为了中原名副其实的主人。在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他们发现中原的汉族人要远比满族人多得多,让所有的汉族人都学习满语和满人的习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时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统治者便下旨要求所有的朝廷官员都学习汉语和汉人的习俗,并在一些事情上也沿袭了旧制。
现实中,清朝皇室到底说满语还是汉语?溥仪一语道破:都不说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策,皇亲贵胄和其他的朝廷官员在上朝时必须讲汉语,但他们回家后用什么语言同家人和其他人交流便是他们自己说了算了。然而,虽然统治者将这个学习汉语和汉族习俗的政策推行了下去,但是还有一部分顽固分子冥顽不灵,坚决抵制学习汉语,这也就造成了清朝前期说什么语言的人都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顺治和康熙时期,也就是这个时候,顺治帝和康熙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如果官员不统一语言,那么日后不仅会造成朝堂混乱,还会影响社会的学术之风。于是,顺治帝和康熙帝便决定带头学习汉语。也正因如此,那些对学习汉语漫不经心的高官重臣开始有所改变。
说完了清朝前期的皇帝,让我们来谈一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对于学习汉语的态度。我们都知道,清朝末期社会十分混乱,外有贼寇侵犯,内有腐臣作乱,溥仪虽贵为皇帝,但是他的一生却是颠沛流离的。甚至在清朝被彻底推翻后,溥仪又锒铛入狱,用“命运多舛”这四个字形容他的遭遇也不为过。
众所周知,溥仪曾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名为《我的前半生》。而从他所写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溥仪虽为满族后代,但是满文却没有汉文学的好。按照常理来说,满族皇室一般最先会说的是满语,而其他的语言都是开蒙之后才开始学习的,那为什么溥仪并不擅长满文呢?
关于这件事,它的原因便和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社会环境有关了。溥仪从小就被迫离开父母,孤身一人来到紫禁城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得极其痛苦。而孤苦伶仃的溥仪面对这样的情形,自然对学满语提不起来兴趣。
除此之外,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的皇室子孙除了学习最基本的《四书五经》以外,还要学习各种语言,比如蒙文、汉文、满文,英文、韩文等。这也就是说,出身越是高贵的人所学习的东西就越多。
因此,作为皇室子弟的溥仪也是这样,学得不好并非是没有学过。不过,虽然溥仪满语学得不好,但是英语学得特别好,他还曾请过一名外国人当自己的外教。而据溥仪所述,清朝皇室既不主要说满语,也不主要说汉语。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清朝语言的发展变化。
首先,随着清朝对汉语的重视逐渐提高,皇室子弟的主要交流用语开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和自己家人朋友交流的时候才会使用满语。因此时间一长,满族人便对学满语并不是那么重视了,汉语便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交流用语。
结语:不过他们也并不是在什么场合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因为当时清朝被迫打开国门,相比曾经的闭塞,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变得更多了。因此,他们会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来选择使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就使清朝皇室所用语言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上述这些以外,出现这种情况还跟皇帝的个人语言学习能力有关。比如像康熙、雍正、乾隆这样自幼就聪明的皇帝自然是精通各国语言,而像溥仪这种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皇帝虽然不像他们几人那么聪明,但是因自幼便受熏陶,所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清朝皇室并没有固定单一的交流用语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