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也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生著书立说,后世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对他尊奉有加。这种尊奉在唐朝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几件大事,我们可窥一斑: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封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故里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创建祠堂;
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并为之扩建李母庙,规模宏大,称为洞霄宫;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加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并立《道德经注》碑一通。
有唐一代,对老子尊崇有加,不仅自称是老子后裔,还屡屡行追封之事。这是为何?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从姓氏来看,李唐皇室同姓,或有某种联系,又或许没有关系,没有人说得明白。但在隋朝末年,一条李氏当王的讖言则传得沸沸扬扬。这条讖言脱胎于晋代的一个传说:老子后裔李弘当有天下。李弘是道教太上老君降世化名,当时农民起义中大都打着李弘降世的旗号。正如《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从此,老子、李氏、道教、皇帝之间便建立某种神秘的联系。
及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老子后裔将要取代隋朝的传闻再度甚嚣尘上。因为这个传闻,隋炀帝误杀了与李弘同音的左武卫将军李浑及其侄子李敏。这是在朝内。在朝外,扶风人唐弼聚众十万起义,也“推李弘为天子”;李轨割据凉州也曾深信“李氏当王”。可见,当时“应谶当王”是普遍受到欢迎的。
李渊晋阳起兵犹豫不定,后来道士王知远密献李氏为王之类的图谶,这才打破了李渊的心理障碍。及至李渊得以称帝,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李氏当王”的讖言。
李渊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胡化气息浓厚,李渊自称老子后裔自然难以使人信服。所以,李渊称帝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将道教提高到“本朝家教”的尊崇地位。李世民即位时,更是发扬了李渊的做法,坚决拥护老子祖先的地位,还将道教地位进一步提升,位列佛教之上。
老子由民间进入宫廷,道教上升为国家宗教,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