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太祖本纪》这样记载道:“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仅仅九个字,言辞闪烁,实在是耐人寻味。烛影斧声赵匡胤作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取得的成就是极高的,但正史对他的死却记载得极为简略,甚至连死因都没有提及,这不得不让人很是怀疑。而且,在赵匡胤死后,承袭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很不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继承的父死子继制。《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冬十月,帝有疾。
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从以上的记载来看,赵匡胤死的那晚上,的确是和赵光义在一起饮酒。太祖召唤光义饮酒的原因是,征伐北汉捷报频传的极度兴奋,让赵匡胤特邀皇弟到宫中开怀畅饮。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于南方统一,国力迅速增强,因之对北汉的征伐节节胜利,一向支持北汉与宋为敌的辽也转而谋求与宋讲和,剪除北汉收复燕云是指日可待。
在这种情况下,太祖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经常开怀畅饮,以至死的前夜再次邀弟光义豪饮。赵匡胤嗜酒早已是为世人所共认,年轻时即常与人“每剧饮烂醉",他自己对此也不讳言,曾说“朕或因宴会柔权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纵览太祖一生,每遇重大事件,像陈桥兵变之时,他与赵普订统一南北之策时,均与喝酒相伴。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先光义更是时常约到一起喝酒,而且每每“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之状”,这些场面,正是他俩兄弟平常劝酒时的场面,饮至深夜时,二人都喝得醉醺醺地,往窗外一看,殿外雪已是数寸,更是极为兴奋,遂以户牖间象征吉祥与权威的斧子支撑身体,到庭中欣赏雪景。
但经户外凉风一吹,酒力上攻,因而回殿中倒头便睡.“鼻息如雷霆”。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场,赵匡胤的死,这就难免和赵光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赵光义为何要害他的哥哥了?首先,赵光义当时被封为晋王,同时又担任开封府尹,是大宋国都所在地———开封的最高长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在五代时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皇族成员担任开封府尹的,基本等于确定了其储君地位。其次,赵匡胤并没有明确自己的接班人,即确立太子。这是很不寻常的,赵匡胤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如果赵匡胤真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应该尽早册立太子,以保证皇权能够平稳过渡,而不应该让皇储的位置长时间空缺。
这两点可以证明:赵匡胤在继承人问题上是犹豫不决的,他还没有拿定主意。赵光义然而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巡查西京洛阳并计划迁都,似乎有意要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从而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又言:‘在德不在险。’”虽然这次迁都计划在群臣的反对下被迫搁浅,但却深深刺痛了赵光义敏感的政治神经,使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皇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而同年十月,赵匡胤就在“烛影斧声”之中离开了人世,继承皇位的恰恰是赵光义,这背后的原因,的确值得让人一番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