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号称一代英主,千古明君,他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之一。然而功是功,过是过,在成为大唐皇帝之前,为了成功地把帝位弄到手中,李世民也是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在皇权的巨大诱惑面前,不惜骨肉相残,泯灭亲情,千年之后读来仍然让人触目惊心。
在唐立国之初,高祖李渊(李世民的父亲)大封子弟及同姓宗室,其中分封为王的皇室子孙年幼者颇多。皇孙李承宗封为太原王时,才2岁,还有皇孙一出生就封王。据载,李渊广封李姓宗室为郡王者,多达数十人。还授予这些分封各地为王者以兵权,以屏辅王室,同时,还按宗亲血统远近行赏,以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李渊为了极力扩大李姓势力,还在制度上规定,凡李姓的官员(即宗姓官),其地位均应在同级官员之上;没有担任职务者,不服徭役;且每州设宗师一人,主要行使监察震慑职能,且成制度化。给同宗现职官员以及候补官员诸多特权,这无疑使众多异姓官员感到低人一等,为官场趋炎附势、拉帮结派之风留下隐患。
投靠李建成后,建成发现魏征有大才,奏请李渊封魏征为太子冼马。魏征知恩图报,很快就为太子立了大功。魏征先是献计劝太子申请带兵攻打刘黑闼,太子出兵后又献计太子优待俘虏。魏征让太子发钱给俘虏,放俘虏回家。刘黑闼的兵看到建成不杀俘虏,知道投降也没有性命之忧。不想打内战充当炮灰的士兵纷纷投降,刘黑闼的叛乱因此被平定。
长孙皇后是隋朝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此后,长孙皇后被舅父收养,在她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和李世民成婚后,长孙皇后勤俭节约,深明大义,深受家人的称赞。大概是因为父亲常年征战的缘故,长孙皇后特别支持和理解李世民,有时候还会和他探讨军事上的策略,长孙皇后知书达理,为李世民排忧解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贤内助。李世民一生娶了很多位妻子,长孙皇后贤淑恭谨,为李世民打理好后宫事宜。
后来,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向李渊争取对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亲自慰劳将要出战的士兵,为他们加油鼓劲。626年,李世民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党,而后被李渊立为皇太子。同年,长孙皇后被立为皇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后,立为皇后。长孙皇后是一国之母,她品行端正,以自己的举动来约束他人。常常借古喻今提醒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失误,并且极力向唐太宗推荐有才之士。和李世民结婚后,长孙皇后先后生下三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四女为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古代如果谁有这种天命之说,定会被现任皇帝猜疑,结果基本是死路一条,即使至亲也毫不留情,李渊把这个密奏让李世民看,李世民一看这是要把自己置于死地,他说了一番话,给自己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李渊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爱好酒色,这些都使得他当皇帝后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宫女给李渊,又常与李渊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晋阳起兵时,裴寂又送五百宫女给李渊,让他带着行军。李渊称帝后,认为裴寂功劳最大,授其高官厚禄,引为亲信。
原晋阳令刘文静,和李世民一起策动起兵,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刘文静对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与裴寂发生矛盾。公元619年的一天,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信其言,杀死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加深了臣子内部的矛盾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