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君王开明,不仅有唐太宗创下的“贞观之治”,更是出现了国力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而当时的宦官就是存粹的奴仆,在政治上毫无话语权可言,更别说乱政了。
但是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官员纷纷逃窜,丝毫不管皇上的死活,只有宦官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玄宗皇帝,之后宦官愈发受皇帝宠信。所以自玄宗末期始,宦官势力逐渐做大。到德宗一朝,唐德宗开始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宦官掌控了军权,那势力自然更加不可抑制,到后来已经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势。
到了德宗儿子顺宗继位时,宦官势力已经对皇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顺宗因在位期间变法触犯了宦官们的利益,被逼禅位给太子李纯,是为宪宗。
宪宗就更惨了,因为皇储之争丧命。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澧王李恽为未来天子,而陈弘志与王守澄一派则支持太子李恒,然而唐宪宗不喜欢太子李恒,这个太子是他迫于压力立下的,他看好李恽,想让李恽继位。于是宦官陈弘志,王守澄等人为了维护自己这一方的利益,密谋杀害了唐宪宗。
宪宗死后,太子继位,是为穆宗。
穆宗因长期丹药中毒,登基后不久去世,其长子继位,是为敬宗。
敬宗荒淫无道,经常打骂太监,被宦官刘克明所杀。
之后宦官拥立穆宗二子继位,是为文宗,文宗就是甘露之变的发起者。
唐文宗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虽然自己是由宦官拥立,但不满受宦官摆布,与其做一辈子傀儡皇帝,不如奋力一搏。拥立唐文宗的宦官是王守澄,所以在当时,他权倾朝野,文宗很聪明,他知道此事不可冒进,于是先提拔了有诛灭宦官之心的李训和郑注为御史大夫和宰相。李训和郑注是由王守澄的引荐得来的官职,所以明面上,他们二人属于宦官王守澄的势力范围,有他们二人行事,不至于一开始就引起宦官们的怀疑。
然后,唐文宗接纳他们的建议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解决宦官问题。他们先收拾了左神策中尉韦元素。王守澄与韦元素是政治宿敌,韦元素被除掉,王守澄十分高兴,而这个举动自然而然没有引起王守澄的怀疑。之后唐文宗又任命王守澄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
仇士良虽是王守澄的部下,但是王守澄却没有提拔他,因此怀恨在心,他被提拔后,马上倒戈投向李训和郑注这边一同对付王守澄。这样仇士良掌握了一部分军权以此来制衡王守澄,王守澄的势力被初步削弱。之后,文宗又提拔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容使,这是一个虚职,明升暗降,将其架空。
王守澄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之后文宗又命人往王守澄的饭菜里下毒,王守澄一时大意,中毒身亡。斩草要除根,王守澄的弟弟王守涓被文宗下诏召回,路上被文宗派的人诛杀。
然而王守澄死后,宦官势力并没有完全铲除干净。宦官仇士良的势力日益壮大,而此时没了王守澄的制约,仇士良成为了第二个王守澄。
为了彻底铲除宦官,文宗皇帝此时还不能漏出真面目,李训先让文宗把郑注安排到凤翔担任节度使,因为凤翔离洛阳较近,能成为掣肘宦官中央禁军的一股重要力量。李训和郑注同时发力,意图将整个宦官集团用武力手段连根拔起。
对于王守澄的死,此时的唐文宗还不能露出马脚,只能继续伪装,让宦官们减轻对他的怀疑,于是他下令将王守澄风光大葬。
为了一并收拾宦官,郑注和李训商议,李训郑注在凤翔挑选几百名壮士,配上武器,组建诛灭宦官的部队,号称“亲兵”。等到由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郑注就可以带亲兵随从前往。
郑注同时也奏请文宗,让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到时候,时机成熟,关闭墓门,让亲兵将宦官一网打尽。
李训和郑注已经定好了这个计划了,然而李训回去以后,和自己人说,计划一旦成功,郑注就是头功,自己没什么功劳,于是为了抢功,李训趁郑注在凤翔组建私兵的时候,先行招募壮士,与另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行动,诛杀宦官。
而这次行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以观天降甘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后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对唐朝后期政局影响深远,自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生死与废立。
史料记载,“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北司”就是由宦官执掌的,宦官“
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
自“甘露之变”失败后,唐文宗也被宦官百般折磨,抑郁而终,终年31岁。
“甘露之变”究竟如何惨烈,仇士良怎么“血洗长安”,我们下篇文章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