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之战中,
刘备居高临下,
夏侯渊封锁下山要道以阻断刘备。
刘备焚鹿角扫清障碍。
夏侯渊亲赴前线,寻求决战。
刘备分兵四路,夏侯渊无法判断主力所在,分散兵力支援。
张郃东围遇刘备主力陷入激战,夏侯渊抽调兵力增援,身边仅剩四百人,
谁知这正中刘备下怀,立刻派遣黄忠突袭夏侯渊,并一击得手。
连同益州刺史赵颙一起斩杀。
曹军在总帅丧生后大惊失色,人人自危。
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 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三国志 魏书 夏侯渊传》
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三国志 魏书 张郃传》
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 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国志 蜀书 黄忠传》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显然,刘备的真正目标是要斩杀夏侯渊,而张郃仅仅是个陪衬。
作为西路军的主帅,夏侯渊的阵亡不仅严重挫败了曹军的士气,还极大地提升了刘备对抗曹操的信心。
少语言,善下人, 喜怒不形於色。《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魏略》中提到的“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可能是出于对张郃的过分赞誉,或是刘备隐藏内心喜悦的策略。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魏略》
类似于谢安在淝水之战胜利后所表现出的那种淡然态度,轻描淡写地提及“小儿辈已破敌”。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 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 小儿辈遂,已破敌。”既罢,还内, 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资治通鉴》
刘备之后还是不自觉地发出了“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的豪言壮语。
以上材料足以大致还原事件的经过:
张郃与夏侯渊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布阵,刘备猛烈进攻张郃并烧毁其鹿角。
随后,夏侯渊和张郃各自采取行动。
面对刘备的猛烈攻势,张郃几乎陷入绝境,带领亲兵抵抗。
而原本带兵不多的夏侯渊分出一半兵力支援张郃,
在兵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遭到刘备的突袭,最终不幸战死。
《太平御览》中引用了曹操的军策令,记录了他战后的总结文件,详细叙了夏侯渊战死的过程。
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太平御览》
刘备派遣部队焚烧了鹿角,距离主营大约十五里。
夏侯渊带领四百士兵前去修补鹿角时,被敌军从山上发现,并遭遇前后夹击。
最终士兵们撤退,而夏侯渊却留在战场上,实在令人惋惜。
夏侯渊本就不擅长用兵,军中人称他为“白地将军”,作为主帅亲自参战已属不当,更别提是处理如修补鹿角这样的小事了。
根据这份文书,我们能够确认几件事:
刘备确实烧毁了鹿角、夏侯渊带兵数量较少以及他是在居高临下的突袭中阵亡的。
《先主传》、《夏侯渊传》和《张郃传》中的记载相对可靠。
那么,问题来了。
作为旁观者者进行全盘考虑时,自然容易得出刘备声东击西攻击张郃,借机引出夏侯渊并将其斩杀的结论。
但刘备的真正目标真的是夏侯渊吗?
他何以确信夏侯渊定会分遣兵力给张郃,自己仅率领四百人出击修补鹿角防御工事,置身于险境之中?
正如曹操所言,补鹿角这类任务本无需主帅亲自出马。
当这四百人出来执行补鹿角的任务时,刘备又怎能断定领头的就是夏侯渊呢?
虽然一军主帅通常会有标志性的装饰,但若夏侯渊在此情况下还佩戴这些标志物,岂不是直接告诉对方现在是击杀自己的绝佳时机吗?
可以想象的是,
在夜色的掩护下,刘备发起的突袭,几乎让张郃的军队陷入了崩溃,这是他自汉中之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由于张郃的顽强抵抗以及夏侯渊及时派遣援军,战场局势仍然非常紧张。
此时,夏侯渊带领部队前往南围修补鹿角阵地,这一行动引起了山上黄忠所部的注意。
不久之后,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并将首级献给了刘备以表功。
面对尚未攻克的张郃据点,心情焦躁的刘备表示:“先解决眼前这位主将再说吧,至于那个修鹿角的小人物,等战后再处理也不迟。”
当刘备看到黄忠带来的人头时,他才意识到这个人似乎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