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冯,朱高炽和朱高煦哪一个更适合当皇帝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随着《山河月明》的热播,老朱一家人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虽然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造反登上了皇位,但他确实是个不错的皇帝。永乐皇帝统治下的明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被称为“永乐盛世”。可是,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帝王,在这十多年里,却一直在为一个问题发愁,他的两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谁能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明明是一母所生,可性格却是天差地别
朱高炽是明成祖长子,他出生时曾梦到一个小孩带着一块玉佩出生,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按理说朱棣应该很疼爱这孩子才对,只是这孩子的身形性情都不是他所愿。朱高炽幼年之时,父亲正在谋划争权夺利,没有时间亲自指点他,所以朱高炽是由母亲和太监抚养长大的,他从小就爱看书,遵守礼法,深受儒生的宠爱,但他并没有从武的天赋,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者。他的性格,沉默寡言,喜静不动。
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经常生病,所以太监们对他宠爱有加,照顾得很好,生怕出了什么事。当朱棣造反成功返回王府的时候,朱高炽这个能吃能喝,不爱动的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要两个人抬着的大胖子,骑马的时候,他甚至连踏板都很吃力,跑了几分钟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朱棣一生都是习武之人,怎会看上一个没有武功天赋的胖子?除了这些,他的长子根本就不是他的风格,他宽宏大量,迟钝,讲究礼仪。朱棣是个以谋反为帝的人,心狠手辣,朱高炽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很有可能会被朝中的奸臣威胁,对江山不利。
因此,朱棣对自己的长子,并没有什么好感。
至于二儿子朱高煦,则与朱棣如出一辙,无论性格还是相貌,都与他一模一样。朱高煦自幼便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酷爱武艺骑射,朱高煦七岁时,身高尚不及马镫子,便跟随朱棣征战沙场,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练就一身武艺,立下汗马功劳,靖难之战,已成年的朱高煦为先锋,甚至还救过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书记载:“成祖孤身一人,高煦领兵而来,击退了南军”,朱棣无数次亲征,都离不开骁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自然对二儿子寄予厚望,对朱高煦说:“世子有病,汝当勉励。”大儿子从小身体不好,没准哪天就死了,你可要努力啊,言下之意就是,他对二儿子的感情很深!靖难之战中,朱棣兵败,想要议和,朱高煦谨记父亲的话,带着援军,奋勇杀敌,战局瞬间逆转,朱棣登上皇位,功不可没。史书上也有记载:“成祖屡遭危难,力挽狂澜者,高煦功不可没。成祖以为自己是自己人,可见成祖想要立二皇子为帝。”
朱高炽深得亲族欢心,而朱高煦却被亲族所厌恶
朱高炽虽然得不到朱棣的宠爱,但他的爷爷朱元璋却很喜欢他,这位长孙幼年时曾被朱元璋派去检阅禁军,谁知朱高炽领命后不久就回来了,对祖父说:“天寒地冻,将士们受苦,若要检阅,先让他们吃完早饭再检阅。”这使朱元璋对宽厚仁慈的嫡长孙颇有好感;还有一次,朱元璋给朱高炽递了几份奏章,让他试一试,朱高炽仔细地将奏折分门别类,很快就找出一些简明扼要的事情汇报给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很是满意,认可了他的执政能力,任命朱高炽为燕世子。爷爷和母亲都很喜欢朱高炽,朱高煦跟他父亲一样,朱高炽跟他母亲徐皇后的性格一模一样。徐皇后为人谦和,凡事以民为本,每一次劝谏朱棣,都会劝他以仁德治世,朱高炽从小就跟在徐皇后身边,自然养成了爱民如子,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朱高煦生性凶悍,不思进取,言谈举止轻浮,一向以仁义著称的皇亲国戚们,自然不喜欢这位好斗的皇子,而朱高煦又是个“莽夫”,年轻时,舅舅徐辉祖觉得他品行不端,私下宴请他,委婉地劝他要注意修身养性,结果他不但不听,反而在宴会结束之后,偷走了舅舅当时最爱的那辆宝马,连夜渡江而去,在渡江南的路上,他经常以皇子的身份杀死平民百姓,阻拦他劝谏他的巡抚官员,而朱棣只是一个燕王,却如此鲁莽放肆,实在是让人不喜欢他,朝臣们也因为他屡次指责过燕王,所以朱元璋这个皇帝听得多了,对朱高煦也是恨之入骨。徐皇后是个明辨是非之人,经常劝朱棣不要骄纵娘家人。
她知道二儿子朱高煦生性桀骜不驯,目中无人,但她这个做母亲的,却不忍心训斥他。但作为一国之母,她很清楚只有大儿子稳重得体,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她极力主张立朱高炽为太子,曾多次向朱棣进言,指出二儿子品行不端,不但不能重用,而且要好好挑选善于监督和劝导的下属。从这一点来看,朱高煦虽然有资格得到他父亲的认可,但他的父亲,却是唯一认可他的人。
肱骨之臣都是朱高炽的门臣,而朱高煦手下只有武夫
朱高炽早年潜心钻研儒学,翰林院大家对他颇有好感,其中有杨士奇,有杨荣,有杨溥,有黄淮,都是辅佐皇帝治国之臣,颇有才干,朱高炽与之交好,自然为日后登基铺平了道路。靖难之役时,朱高炽不能随父亲上前线作战,他和母亲留在后方保护北平,敌人趁虚而入,带着五十万大军攻入城内,朱高炽手中只有一万多人,虽然不是最强的兵马,却凭借着严密的防守和巧妙的战术,守住了这座城市,取得了胜利。
北平保卫战的胜利,是朱高炽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朱高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判断力,改变了朝臣们对朱高炽的印象,他的胆识和谋略,让朱棣的黄淮、解缙等名臣,都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还在为太子之位而苦恼时,著名的文臣解缙就用“好圣孙”来说服成祖,这才让他醒悟过来。自那以后,朱高炽在皇帝不在的时候,就担负起了监国大任,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后来,二皇子之争,“三杨”一方坚定地支持太子党,打压二皇子一脉,终于让朱高炽登上了皇位。
而朱高煦,则是典型的“项羽型”。但他手下却没有一位忠心耿耿,善于谋略的大将,反而是一群武夫。他和他父亲很像,每一次战斗,他都会亲自上阵,但这也说明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他不相信别人的性格,总以为自己能处理好一切,却没有那个能力。项王虽有用兵之才,但为人鲁莽、武断。甚至在最后关头,他还和三皇子勾结在一起,怀疑三皇子会害他。从这一点来看,他注定不能当皇帝。
朱高炽是太子,是制衡江山的最佳人选
其实朱高炽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真正的嫡系长子。明朝内阁制度和汉族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对皇帝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朱棣也明白这一点,他是靠武力夺取皇位的,为了掩盖武力夺权的不正之风,朱棣甚至修改了史书,声称自己是朱元璋嫡子,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后来改成了他和朱标同为嫡子。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是很在意自己登基是不是“名正言顺”。朱棣登基之时,朱元璋已不在人世,处境尴尬而敏感,生怕背上千古骂名,被后人指指点点,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立朱高炽为储君。他虽然位高权重,但也要权衡利弊,尽量取悦各方势力,所以听了皇室的话,顺从了朝中大臣们的意思,选了朱高炽为太子,以保证王朝的和谐稳定。朱棣虽有废太子之心,却不得不权衡利弊,权衡利弊,大儿子当皇帝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此外,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也是皇帝选长子为太子的重要原因。老朱一家向来喜欢长孙,父亲如此,他也如此,朱瞻基自幼便展现出了帝王之才,他既有父亲的仁慈,又有二叔的勇猛,更是继承了老朱家的优秀基因。想要让这个优秀的孙子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就必须让他的父亲当上皇帝,维持嫡系,所以为了朱瞻基能在几十年内掌控江山,朱棣必须立朱高炽为嫡长子。他曾经对二皇子说过,太子殿下身体孱弱,你应该好好努力。选择继承人一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不能只看一个儿子的喜好,而是要选一个明君,选对了,才能稳定江山,选错了,那就是悲剧。轻则自相残杀,夺嫡之乱;重则毁掉老祖宗打下的基业,毁掉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朱棣才会立朱高炽为太子,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十个月,却是一位明君,在朱棣靖难之乱中,国破家亡,他废除了永乐时期的许多重罪,赦免了旧臣,赦免了靖难孤儿,废除了苛政,减少了赋税,停止了战争,使国家恢复了繁荣,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
后人称其与其子朱瞻基统治时期为盛世,称为“仁宣之治”,可与“文景之治”相提并论。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