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成帝、晋康帝——司马衍、司马岳。
司马绍的这两儿子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所以舅舅都是来自庾氏家族,东晋顶级门阀之一。
大舅庾亮:庾亮,字元规,父亲是庾琛、妹妹是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因为这层关系,他和司马绍关系密切,王敦第二次作乱时帮助司马绍平叛。司马绍临终前,庾亮又成了辅政大臣之一,由于庾文君的关系,在司马衍即位后庾亮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
但庾亮的执政表现非常糟糕,一改王导执政时期宽和的政策,开始严厉任法,又杀了自己的政敌南顿王司马宗等,并打压宗室,致使人心大失。后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致使苏峻之乱爆发。幸好在陶侃、温峤等人的努力下叛乱被平息,庾亮也开始了自己的外镇岁月,并在陶侃死后成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公元339年,庾亮瞅准石勒去世的机会,准备率军北伐,但遭群臣反对只能暂时作罢。谁知不久后后赵主动出击,攻陷重镇邾城,致使北伐再无可能。郁闷之极的庾亮因此病倒,在次年(公元340年)逝世,享年五十二岁,东晋朝廷追赠其太尉,谥号文康,外甥司马衍甚至亲自吊丧。
二舅庾怿:庾怿,字叔预,比起他的兄弟们,庾怿的知名度肯定略低。但也因为是庾亮之弟的缘故,让庾怿的仕途十分顺畅,先后担任东海王司马冲功曹,暨阳县令、中军司马、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因为平定苏峻之乱有功,庾怿获得了广饶县男的爵位,并出任临川太守。庾亮筹划北伐之时,并保举庾怿担任辅国将军、梁州刺史,镇守魏兴。邾城沦陷北伐失败后,庾怿又出任豫州刺史,进号西中郎将、都督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军事,镇守芜湖。
尽管才能不算突出,但庾怿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公元342年,庾怿竟然想阴谋毒杀江州刺史王允之。结果事情败露,司马衍知晓后勃然大怒,庾怿害怕之下选择服毒自杀,享年五十岁。司马衍也不再追究,追赠其为侍中、卫将军,谥号为简。
三舅庾冰:庾冰,字季坚。庾冰早年就有盛名,但就是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王导邀请,其才成为司徒府左长史,之后又出任吴国内史。苏峻之乱时,庾冰虽一度不敌逃往会稽,但随后又凭借自己的名望率军开始反攻。乱平定后,庾冰因功被封为新吴县侯,但被庾冰推辞不受,之后又出任振威将军、会稽内史。王导去世后,庾冰被调入朝廷中枢,出任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征虏将军、假节,在任期间政绩也是颇为不错。
庾冰在任期间做得最有影响力的事便是促成司马岳即位,对此其表面上的解释是强敌窥伺,需要年长之君坐镇才行,实则是庾冰害怕庾氏家族会失势,立司马岳是稳固权势的最好办法。最后司马岳成功即位,但庾冰又害怕物极必反的道理,便以支援庾翼北伐为由,以车骑将军的身份、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公元344年,东晋皇位再次发生更迭,庾冰也于同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侍中、司空,谥号忠成,以太牢之礼祭祀。
四舅庾条:庾条,字幼序。他是庾氏兄弟中记载最少的一人,先后担任过黄门郎、豫章太守、秘书监,冠军将军、临川太守等职,爵位是乡亭侯。最大的成就是平定豫章人黄韬的叛乱,后记载不详,应该死于任上,被追赠左将军。
五舅庾翼:庾翼,字稚恭。苏峻之乱时,只是白衣身份的他便和兄长参与平乱。叛乱平定后,庾翼先后担任参军、从事中郎,振威将军、鄱阳太守,建威将军、西阳太守等职。庾亮出镇筹划北伐时,庾翼被任命为南蛮校尉、南郡太守等职,镇守江陵,并被封为都亭侯。庾亮死后,庾翼又出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庾翼与日后的权臣桓温关系极好,庾翼更是向司马衍举荐桓温。相应的,当庾翼筹划北伐之时,除了兄长庾冰,桓温也是最支持他的。公元343年,庾翼不顾朝中众人反对,开始北伐,起初倒也取得了些许胜利,但随着梁州刺史桓宣在丹水被后赵将领李罴击败,北伐也就不了了之。公元344年,司马岳去世,庾氏兄弟想扶立司马昱未果,权势遭遇挑战,同年随着庾冰去世,庾翼成为了庾氏家族最后的依靠。但仅仅一年之后,庾翼因背疽发作去世,享年四十一岁,东晋朝廷追赠其为车骑将军,谥号“肃”。其让儿子庾爰之接替自己职务的计划也被何充阻扰,庾氏家族的风光岁月就此不再。同时庾翼也是个书法家,代表作有《故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