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一起来看一堂标准的语言艺术课,康熙皇帝说的话里头全是暗示,特别考验这些大臣们能不能听懂、回答明白。
这一次,张廷玉可谓是大放异彩,他特别会揣摩康熙皇帝的心思,完美地把握住了每个小细节,把康熙的真正心思彻底给摸透了。
而通过这一场对话,我们便能看出来,为什么张廷玉作为一个汉臣,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时期,能始终稳居高位,成为功名显赫的三朝元老。
【1】
从热河狩猎回到京城没多久,康熙皇帝就颁布了要推举新太子的命令。
此令一出,八阿哥胤禩便成为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然而,他之前为了扳倒太子不择手段,甚至诱审肖国兴。
康熙也因此事,对他心生厌恶,甚至说他“其心可诛”。
看到八阿哥呼声如此之高,康熙皇帝便决定要亲自出手干预推举新太子一事,尽可能阻止八阿哥当选。
此刻的上书房内,正是一片繁忙景象,官员们推举新太子的荐章正被紧张地统计着,唯有张廷玉一人,宛若稳坐钓鱼台,神态自若,静观其变。
接下来,且看佟国维是如何施展手段,力图赢得像“顽石”一般的张廷玉的支持。
佟国维手端两杯马奶:衡臣(张廷玉)啊,歇歇,喝杯奶子。
张廷玉:我呀,喝不惯这个味儿,我还是喝茶吧。
佟国维随即便转身,向马大人说道:马大人,今儿茶房奶子沏得不错,赶快趁热喝了吧,一会凉了再喝,那味儿可就不一样了。
佟国维其实是话里有话,他所说的“奶茶”,其实根本不是真的想让张廷玉喝奶茶。
他是在暗示张廷玉,现在推荐八阿哥胤禩当太子还来得及。
而他所说的“凉了再喝,味儿就不一样了”,其实是想说,要是等到结果都出来了,再想站队就晚了,那时候再想靠近八阿哥也没用了。
站队这种事,主打的就是一个时效性,要快、要赶早。
不过,佟国维对于自己的判断未免太过于自信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的态度——康熙皇帝。康熙是不是真的如他所想,也倾向于八阿哥呢?
等到康熙驾临上书房,三言两语之间,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2】
康熙一进门,便问众人:什么事儿啊,这么热闹?
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此刻的上书房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忙些什么呢?
但他这句话也并不是明知故问,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在表达他的不满和疑惑:究竟是什么事,让你们这么热火朝天、兴奋不已?
很明显,康熙的态度中透露出一种不满,甚至是怀疑。
佟国维作为上书房总领大臣,自然精明得很,他立刻就听出了康熙话里的弦外之音,所以他没有轻易接话,而是选择了沉默,以免言多必失,触怒龙颜。
反倒是一心想表现自己的马大人,直接冲到了最前面:欺禀皇上,臣等正在统计官员们推举新太子的荐章。
康熙:都推举了哪些阿哥?
马大人回道:有三阿哥的,四阿哥的,十四阿哥的,八阿哥的最多。
在这里,马大人就已经犯了个大错误。
推选储君这种大事,必然要保证的就是“一惟公议,绝无偏私”。
更何况,最终拍板的可是皇上,其他人都只有推荐的份儿,绝无认定的资格,哪怕是心里认定,也不该说出来。
但马大人偏偏在汇报时,刻意把八阿哥胤禩的名字放在了最后,还故意用了那种强调的语气,这就明摆着是他主观认定了八阿哥。
对于选储君之事,这种主观认定、带有偏见的做法,可以说是大忌讳。
此时的康熙脸色一沉,回头瞄了马大人一眼,并没有说话。
但是,这么一个小动作,康熙不满的情绪就已经溢于言表了。
可怜马大人,还傻乎乎地低着头,在那儿滔滔不绝地介绍呢,完全没察觉到皇上的不满。
导致康熙甚至都开始怀疑,这个马大人是不是已经暗中投靠了八阿哥胤禩。
胤禩能让皇上产生这样的猜忌,马大人的前途,已经可想而知。
随后,康熙只是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你们弄吧。
康熙这句话的意思里明显透露着不关心,甚至可以说是不满意。
完全没有那种新任储君即将揭晓的欣慰感,这足以说明他对目前的推举结果非常不满。
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康熙此次来上书房的真正目的。
他显然不打算让事态按照现有的趋势发展下去,而是打算亲自出手干预。
他的目标很可能是要降低胤禩当选的可能性,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来增强胤禩竞争对手的实力,从而确保储君的人选更符合他的心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康熙是如何操作的。
【3】
康熙:这河南、四川、江苏,奏折上都说了些什么?
康熙问这句话时,是直接看向一旁的张廷玉的。
这里的暗示已经非常明确:朕需要你了,需要你揣测圣心,你好好想想,河南、四川和江苏到底有什么关联?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三省范围的确定,上通圣意的张廷玉立马心领神会。
随即,他便给出了堪称官场教科书一般的汇报:回皇上,河南的奏折上说,往年经常冲缺的那几段黄河堤坝,自去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建修以后,已经十分牢固了,今年再也没有决堤。
张廷玉的回答,表面上看似是肯定了八阿哥的竞争对手——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所取得的成就,但这两位可都是太子党的重要成员。
康熙听后,仅回应了一个“好”字,算是肯定了张廷玉的猜想。
然而,张廷玉也清楚,这样的汇报未免过于明显,容易引人注意。
因此,为了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目的,他只能继续追加内容。
张廷玉:去年逃荒出去的灾民都已经陆续返回家园,河南巡抚请示朝廷能否免去这几处州县百姓一年的赋税。
康熙:批转河南巡抚,免去这几处州县百姓(略微停顿)三年的赋税。
这个追加请示后,张廷玉就相当于只是汇报了河南的灾后重建事宜,而皇上就只是皇恩浩荡。
至于之前提到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功绩,在起到警示作用后,也被弱化为一笔代过了。
张廷玉又说道四川的奏折:这是四川报捷的奏折,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只一年,就率领官兵肃清了四川境内全部的土匪,现在四川是前所未有的安宁。
关键人物年羹尧出现了,这里着重看一下,康熙是如何跟张廷玉一唱一和的。
康熙:这年羹尧是个人才啊,他是八哥举荐的,也是四阿哥一手调教的,给他记功一次,加三级记录在案。
而年羹尧虽然最初是皇八子胤禩举荐的人,却是皇四子胤禛一手调教出来的,如此便能看出康熙的话里有话。
谈到江苏奏折后,张廷玉决定直奔主题,直接触及康熙的真正目的。
张廷玉:皇上,您看这份是江苏送来的奏折。请求朝廷旌奖一个孝子的。
康熙爽快地接过话茬:朕知道这个事儿,大大旌奖!凡是这样的好人呢,要及时的褒奖,不要到人死了之后再放马后炮。
张廷玉还没汇报完,康熙便急切地给出回应。
因为到这里,张廷玉的任务基本就算完成了,在一顿铺垫之后,他终于成功地把话题引到康熙想说的这一面。
接下来,就看康熙自己的表演了。
康熙紧接着说道:其实啊,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忠孝之人。只不过我们不留心注意。比如说朕那么多儿子,十三阿哥就很讲孝义,他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对朕、对废太子就是一片忠孝之心。
做事但凭良心,从不计较利害得失,如果朕真的遇到什么危难,十三阿哥肯定也会像那个孝子那样的舍身相替。
张廷玉在这里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巧妙的引导者,他只负责为康熙铺设台阶,让康熙皇上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孝子”的认定。
至于谁是孝子,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康熙说谁是孝子,谁便是孝子,并且总能找到种种理由来支撑这一认定。
如果康熙此刻已有意让四阿哥胤禛成为储君,那么张廷玉便会引导话题,使得胤禛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个被赞扬的“孝子”。
而如果胤禛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具备成为储君的充分条件,那么张廷玉便会灵活调整,让胤祥成为那个被提名的“孝子”。
这一切操作,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胤禩成为储君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他当选。
【4】
事情到了这一步,佟国维和马大人只要不傻,应该都能听出皇上要赦免十三阿哥的意思,更何况康熙刚刚明示:不要等到人死了再放马后炮。
康熙已经明确了胤祥的孝子身份,此时,张廷玉便无法再继续回应,否则便有唱双簧的嫌疑。
然而,一旁的佟国维和马大人却也始终沉默,就是不接康熙这个话茬。
无奈之下,康熙只能自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朕的意思是,立刻把十三阿哥放出来,(十三阿哥之前因冲动犯错,被康熙囚禁于宗人府)你们以为怎么样?
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领导会有跟下属征求建议的时候,但绝对没有征求意见的可能。
作为下属,能做的就是顺着领导的意思往下说,绝不能故意对着干。
然而,佟国维太清楚释放十三阿哥胤祥的后果:康熙态度如此坚决,那之前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官员立马就会出现动摇,甚至会转头支持四阿哥胤禛乃至废太子胤礽。
所以,明知道康熙是什么意思,佟国维还是要硬着头皮阻止他释放十三阿哥。
佟国维:请问皇上,是否要说个理由?
其实这句话一出口,佟国维也明白,自己等于是挑战了皇帝的权威。
而康熙直截了当的回应:朕疼自己的儿子,这个理由行吗?
佟国维这时如果再反对,就是影响皇帝父子感情,甚至破坏皇家父慈子孝的正面形象,他只能沉默。
但这件事终究是康熙违背了原则,有些不讲理,硬压的意思。
此时,张廷玉最为经典的救场操作来了,他紧接着康熙的话,喊了一声:皇上。
这一声“皇上”是为了阻止佟国维再有话说,更是为了避免康熙接下来可能会无话再接。
接管了对话,控制了局面之后。
张廷玉才缓缓找到了要汇报的事情:皇上,金门画吏冷吉臣循着皇上的旨意,刚刚完成了一幅描绘承德离宫的避暑山庄图,三阿哥的门人李绂为之作序,行家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已经晋到慈宁宫了,皇上几时得空前去一览。
其实想想,不就是一幅画嘛!什么时候不能看,偏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汇报。
很明显,张廷玉就是为了能让康熙皇帝有个台阶,赶紧终止这场康熙不占优势的对话。
康熙站起身,拍了拍张廷玉:哦!好!妙!现在就去。
为什么康熙会直夸“好”和“妙”?
“好”在张廷玉及时挺身而出,解围救场,“妙”在张廷玉全程读懂了康熙的意图,使得康熙的目的达成,还能及时抽身。
不论你们同不同意,管他的什么规矩原则,我的命令下达了,没等你们反驳,我就已经走了,尘埃落定,事成定局。
这回明白为何包括康熙在内的三任皇帝,都如此信任并倚重张廷玉了吧,懂得张廷玉上通圣意究竟有何用处了吧?诸君还是要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