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都发生了许多事,每件事都是由人去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也都是每个时代的镜像。
名字 代表着情怀
夏商时期,人们崇拜太阳神,流传下来的名字多以“十干”命名,谓之“日名”,比如:履癸、帝乙、帝辛。这段时期名字比较单调,还好人口不多,可以应对。
先秦时期社会上有了取名专家,名字变得繁复起来,“仲、伯、叔、季”是较常用名。当时的知名专家鲁大夫申繻总结了五项基本原则:“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当时的孔子家里就践行这个原则。孔子出生时,这倒霉孩子一出生脑袋就跟别人不一样,人家孩子脑袋像山川,他脑袋像盆地,得,“以类命为象”,叫孔“丘”吧。等到孔子自己生了儿子,恰好国君送他一条鲤鱼,好,“取于物为假”,叫孔鲤吧。
孔鲤?
到了汉代,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是取名常用字,西汉的时候尊崇“黄老术”,祈寿类的名字也挺多,叫去病、延寿、延年,都没毛病。
魏晋之前,人名多用单字,到了魏晋时候有了可喜变化,中国人名两个字开始较多的出现了,多出来的那一个字大都是后缀,那一个字却只能用一个字,没错,就是“之”字。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顾恺之、裴松之...... 课堂上老师如果让在座叫XX之的站起来,估计连老师本人也坐不下去。
叫“之”的请吱一声
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长实在对这个“之”字表示无感,那么还有一些其他选择,那段时期佛教、道教间替流行,信佛的名字里爱加个“僧、佛、昙、智、净”,僧朗、僧辩、佛助、智藏...... 信道的名字里爱加个“道、玄、德、灵”,郦道元、谢玄、谢灵运就是杰出代表。
五代时期,不知从哪个家长开始,喜用“彦”字,后来比传销势头还猛,直到臭了大街。
唐宋时期,予、臣、汝、友、可、如、斯、也,较受青睐,宋朝人还喜欢用“老”字,孟元老、俞秀老,连带“叟”字、“翁”字也跟着沾了光。
元朝的家长无需为给孩子取名而耗费脑细胞,因为元朝汉人的名字进入了“数字时代”,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他父亲,朱五四,他爷爷,朱初一,他对手张士诚,原名张九四。一般老百姓取名字,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而来的数字标签作为自己的名字。
所有元朝人的名字都在这里
清代旗人取名不能跟汉人随大流。汉人姓名都是三个字,如: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林则徐。满人只能两个字,如:桂良、绍英、耆善、刚毅、启功。皇帝把花名册一摊开,谁是亲人谁是外人,一眼就明白。
民国时期的名字直到现在还被大家怀念,好多新晋父母挖空心思都琢磨着怎么给宝宝取个民国范儿的名字,傅斯年、台静农、林语堂、沈从文、林徽因、梁思成、南怀瑾、梅贻琦、顾维钧。拥有这样的名字,长大后成为不了大师你都觉得对不起这名字。
民国大师都有一个好名字
五六十年代的名字,念起来都有朝鲜播音员的气势,红、军、国、兵是主流,国庆、建国、建军、爱国、国强、援朝,绝对高大上。
七八十年代,单字名字开始回流,勇、伟、刚、强、军、明、涛、亮八大金刚,配上张王李赵刘五大姓氏,除了王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多,组合后的重名概率大大增加。
九十年代到现在?
各种爆款名字
我只想问一句,娶了雨馨的子轩和嫁给一涵的浩然,你们有没有想过子涵和子彤的感受?
俺们家的族谱
附我们家的族谱:爷爷王建国 奶奶张秀英 爸爸王伟 妈妈李静 我叫王宇轩 我在等刘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