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辈出,魏、蜀、吴的重臣良将颇多,所谓分分合合,既是关于时势,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伯乐与千里马的搭配有主动选择,很多又是迫于无奈,然而真才实学的人总是受到欢迎,比如说这位大佬,曾经是刘备最喜爱的重臣,投降曹魏后继续官运亨通,更厉害的是司马懿还亲自写信,叫蜀汉善待他家人。
再来看蜀国这边,“仁慈”的刘备不顾属下强烈反对,早就下定决心,即使违例,也要照顾好这位降臣留在蜀汉的一家老小。要说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人间极品,了无遗憾。
这位大佬就是黄权。要说黄权投降曹魏被重用,还真是不奇怪,追根溯源,他最初也是刘备的降将。黄权早年是成都大老板刘璋的属下,在刘璋准备迎接时任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同对付汉中张鲁时,就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对,因为他预测到刘备这一来,就没打算再回。
可怜的刘璋不听意见就罢了,竟然将黄权流放。要说黄权对刘璋还是仁至义尽,毕竟刘备与刘璋正式交战后,其他人纷纷投降,只有黄权坚持到了最后时刻,对于一位有才气又有气节的人,刘备还是很重视的,几经交涉,黄权才投入刘备麾下,走马上任,就封了个偏将军的大官。
刘备看人很准,在黄权的建议之下,蜀军果断的发动了汉中之战,成功击毙曹魏名将夏侯渊,占领了汉中,从而消除了蜀汉北方巨大的威胁。世人都知道夺取汉中主要是法正的谋略,但这一远大的战略规划,最早出自黄权。刘备称王后,黄权被任命治中从事,成为高级佐官。
称帝之后的刘备,踌躇满志,准备讨伐孙权,直爽的黄权劝阻未果。不久之后,刘备亲率大军与东吴作战,结果如同黄权所料,吴军凭借水军作战优势,大胜蜀汉军队。而后刘备大军落荒而逃,可是北线作战的黄权,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的回家之路被东吴彻底阻断。天意如此,黄权无奈向曹魏投降。
这是黄权第二次投降了,很幸运,曹丕接纳了他。他们的对话很经典,曹丕说:“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风度翩翩的回答说:“我受过刘主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事实证明,黄权又来对了,曹丕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受到重用。再来看蜀国那边,听到黄权投降的消息,按照规矩就着手准备处置他的家人,刘备一句“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彻底表明态度,并且嘱咐善待黄权留在蜀汉的家人,其中他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后来还官至尚书郎。
不只是曹丕喜欢他,司马懿也很器重黄权,他的官最后是越做越大,成了魏国的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而且黄权虽然是降将,但从不迎合时势,对故国妄加言论,司马懿曾写信跟诸葛亮“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诸葛亮),不去口实”,即便是面对新主,但黄权对于诸葛亮的称赞也是心直口快。
可以说黄权是三国最埋没的人才,只因没有赫赫战功,未能满足很多人的英雄情结,故而不为人广知。这位大佬一直到晚年,还被刘备惦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投降曹魏后,黄权红的发紫不足为奇,只是他一边为“新欢”建功立业,“旧爱”还痴痴惦念,这份能耐,可是了不得的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