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郡马府:千年宗祠的皇族印记与两岸文脉!
在厦门同安区大同街道的碧岳社区,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静卧于佛子岗下,朱墙黛瓦间流淌着千年的历史余韵。
这里便是被誉为“厦门唯一皇族建筑”的同安郡马府,既是闽南叶氏宗族的根脉所在,也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艺术的缩影,更承载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文化记忆。
郡马府的历史可追溯至唐龙纪元年(889年),南阳叶氏始祖叶洙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择同安佛子岗下卜居,奠定叶氏根基。
至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叶氏八世孙叶益因娶宋魏王赵从政之妹赵玉环(封郡主)为妻,获封“郡马”,遂奏请朝廷敕建府第,始成今日郡马府雏形。
府第初为叶氏居所,明初改为家庙,历代屡遭兵燹,元初毁于战火,明永乐年间重建,清代及近代多次修缮,1992年依原制大规模修复,终使这座千年宗祠重现恢弘。
其建筑群以“皇家气派”著称,三道照壁、太子亭、九曲涵等规制,皆彰显与皇室的深厚渊源。
郡马府占地217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展开照壁、旗杆埕、家庙、文昌阁等建筑,布局严谨,融合了闽南传统技艺与皇家建筑符号,堪称闽南古建筑的典范。
皇家印记:
门前三道照壁为皇家独有。
首道照壁以彩瓷拼嵌麒麟纹,象征祥瑞;
二道照壁设石砌方门,内立旗杆埕,彰显门第荣耀;
三道照壁以黑砖砌“喜”字,辅以人物故事彩陶,庄重中透出精巧。
太子亭传奇:
家庙前亭因宋度宗赵禥(登基前为太子)探望姑母赵玉环而建,亭脊独角犀兽与檐下九曲涵渠相映成趣。
九曲涵以花岗岩砌成,引孤卿山水入东溪,沟渠曲折处设沉井,设计科学,历数百年不淤,堪称古代水利杰作。
木构瑰宝:
家庙正厅檐梁长达10.22米,直径0.45米的横梁横跨厅堂,木构抬梁与穿斗式梁架并存,石雕、彩陶、交趾陶装饰遍布,尤以明清遗存的木石构件最为珍贵,展现闽南工匠“大木作”技艺的巅峰。
郡马府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海内外叶氏宗亲的寻根圣地。
自清代康熙年间起,佛岭叶氏族人渡海垦台,至今台湾叶姓后裔达21万,其中三分之二祖籍同安,台北、新竹、嘉义等地尤盛。
每逢祭祖时节,台湾宗亲跨海归来,于家庙中焚香叩拜,续写“两岸一家亲”的血脉篇章。
府内文物亦见证了这一纽带:
明万历首辅叶向高题写的“黄阁师臣”匾额、新加坡教育家王秀南手书“叶氏家庙”匾、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赠的“叶氏之踪”墨宝,无不诉说着宗族文化的绵延与传承。
1996年,郡马府被列为同安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升格为厦门市首批涉台文物古迹,成为研究闽台宗族文化与建筑史的重要载体。
近年,随着同安文笔塔历史文化公园的建设,郡马府与周边甘露亭、凤山石塔等古迹串联,形成“一步一史”的文化长廊,焕发新生。
今日的郡马府,既是学者探析宋元建筑技艺的活教材,亦是游客感悟闽南人文的窗口。
它静立于时光长河,以砖石木瓦为笔,书写着家族兴衰、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史诗,更以无声的姿态,呼唤着两岸同胞共同守护中华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