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萧克不允许孙子向外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学籍上家庭那一栏中,爷爷的名字使用的都是假名。萧克不许他们炫耀自己的身份,他说:“没有人民群众,你们什么都不是。我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就是普普通通一个老兵嘛!”
三个孩子
萧克上将和夫人蹇先佛[jiǎn]是在贺龙和任弼时的牵线下成为终身伴侣的。他们总共生了3个孩子,但其中两个都早夭了。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于长征路上,名字叫萧堡生,因为他是在藏民的土围子里生下来的。
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大家都没吃没喝,蹇先佛还要抱着孩子行军,走着走着人都晕倒到了草地里。
这时候,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正好经过,她拉起了蹇先佛,还把自己仅剩的一斤大米交给了蹇先佛。蹇先佛坚持不肯接受,李伯钊劝她:为了孩子,你就拿走吧!
李伯钊把自己的口粮给了蹇先佛,自己却差点饿死在草地里。
抗战爆发后,萧克夫妇托人把儿子萧堡生送回了蹇先佛的老家湖南慈利,让她的父母照顾孩子,结果,1941年侵华日军对慈利发起了卑鄙的细菌战,小堡生因此感染了鼠疫,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当时他只有5岁。
提起自己这个早夭的孩子,萧克夫妇总是愧疚又心痛。
堡生之后,蹇先佛曾生过一个女儿,因为营养不良,她剩下没多久就夭折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萧星华出生于1939年5月1日,孩子出生当天,蹇先佛所在的晋察冀根据地就遭到了日军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孩子还没满月,母子二人就被托付给了一个叫王金生的老乡,3天之后,蹇先佛也要转移了,她的孩子就被留在了那里。
王金生家里很穷,但为了照顾好萧星华,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吃野菜和米糠,让萧星华吃小米糊糊。后来王金生又去县城的亲戚那里借了5斤小米,硬生生把萧星华养活了。
萧星华少将后来曾回忆过王金生一家对自己的恩情:当时村里是在太穷,树皮树叶都给吃光了,村里总共只有22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萧克夫妇后来总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不要忘记王伯伯对他的救命之恩养育之恩。萧星华怎么会忘呢?他长大后每次有空了都会回到那里去看看王金生一家,王金生逝世后,他也坚持抽空去看。他退休后,曾多次组织医疗专家队去那里赠药问诊,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老乡们。
萧星华忆父亲往事
萧星华被接回父母身边时,非常瘦小,萧克夫妇因此对他格外多了一些疼爱,但这个爱并不是溺爱。
当时萧星华跟着父母到处转移,没能好好上学,萧克对此心有愧疚但又无可奈何。当时战争频繁,每天都有无数的战士牺牲。某天,萧克又要离开自己的妻儿了,夜里他从床上爬起来,在油灯下认认真真地在纸上写下了三千个常用汉字,离开的时候,他郑重地把这些纸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要他把这些纸上的字全都认下来。
没有什么多余的话,但是那几张纸足以证明萧克对儿子的期许。
这三千个汉字为后来萧星华读书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已经年满10岁的萧星华才有了去正规学校读书的机会,萧星华上学前,萧克明确地告诉他,不允许他对任何说说自己是萧克的儿子。萧星华谨遵父亲的命令,他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最终考上了北大哲学系。
后来,萧星华被下放到洞庭湖农场接受再教育,和自己的父母天各一方。在农场里的生活非常辛劳,没有拖拉机和挖掘机,全部由人力代劳,每次出完工,都累的头晕眼花。萧克写信告诉儿子:一个人年轻时能吃点苦,是他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
农场的生活让萧星华成了一个真正的汉子,后来他被调到国家体委和武警部队后,父亲萧克又多次嘱咐他:在外面要努力工作,不要希冀家人的任何帮助。
当萧星华晋升为武警少将后,武警部队的司令员和政委一起去看望了萧克,他们说了很多表扬的话,萧克却不以为然,他说萧星华仗都没打过,没有经验,不能算很好。要继续好好学习。
艰苦朴素的家风
萧星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萧云志,一个叫萧云松。有个词叫“隔代亲”,萧克对自己的这两个孙子显然是非常疼爱的,但是这个疼爱同样是有规矩的。
萧克不允许孙子向外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学籍上家庭那一栏中,爷爷的名字使用的都是假名。萧克不许他们炫耀自己的身份,他说:“没有人民群众,你们什么都不是。我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就是普普通通一个老兵嘛!”
萧星华回忆说,自己的父亲一生勤劳节俭,艰苦朴素。当年北京缺水,国家提倡节约用水,萧克夫妇带头执行,他们每次洗完澡,都把水攒起来冲马桶用,两个孙子自小耳闻目的,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萧克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中央的领导来探望萧克后,嘱咐总参拨款予以修缮,萧克却坚决不肯,他觉得自己的房子已经比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好很多了,不如拿这些钱去干其他事。
萧克对自己节俭,对别人却很大方。85年,他得知家乡想要架高压电线却没钱,就把自己的存款都拿了出来,不久后,他又动员大家给家乡捐款修了一所希望小学,他把自己的退休金和稿费拿出来,设立了“萧克教育奖”,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
萧克将军以身作则,他的一言一行都塑造了萧家的清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