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刘备取川受阻,诸葛亮等人入川支援,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关羽作为留镇荆州的一把手毋庸置疑,但刘备和诸葛亮是否有为关羽配备相应的文臣武将辅佐其共同镇守荆州?历史上似乎没有统一说明。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临行前确有一番安排,小说第六十三回描述道:“孔明遂与了(关羽)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麋竺,武将麋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小说中,诸葛亮是留下了一批文臣武将辅佐关羽的,这批文臣武将虽说算不上刘备集团当时一线文武的顶级配置,却也算得上是刘备集团当时二线队伍的出色配置。
本次,笔者就将探讨小说中所述的这批文武历史上是否真的都留在荆州辅佐关羽?此外,也将补充介绍部分历史上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刘备集团其他留镇荆州人员的情况。
本篇先来看文官四人,分别为马良、伊籍、向朗、麋竺。
先说马良。在小说中,马良在辅佐关羽留镇荆州的一应文官中露脸最多,其不仅在关羽答应鲁肃前往赴宴时劝说关羽不可轻往,同时也作为参谋随同关羽进攻襄樊,并在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时与关羽对弈,关羽兵败,马良还奉命前往成都求救。但在历史上,马良似乎最终并未留在荆州辅佐关羽。根据《三国志马良传》的记载,马良先是在诸葛亮入川时暂留荆州,后被刘备辟为左将军掾,之后又作为使臣出使东吴。虽然马良有在诸葛亮入川后“留荆州”的历史记载,但马良应不久后即从荆州调离,并没有像小说那样一直辅佐关羽进攻襄樊并奉命前往成都求救。当然,在笔者看来,作为荆州本土人士,加之有一定的才干和声名,马良是较适合留在荆州辅佐关羽的,历史上也许是因为成都方面的需要,抑或是虽然才能出众但年龄太轻、资历不足(马良遇害时仅36岁)等原因,马良最终未能留在荆州辅佐关羽。
其次是伊籍。小说中,伊籍在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平平,几乎是以路人的形象出现。同马良一样,小说中伊籍也作为参谋随同关羽进攻襄樊,同时也在关羽兵败之际随同马良一齐入川求救。小说中,关于伊籍有一处有趣的地方,即第六十三回伊籍奉命留在荆州辅佐关羽,而在第六十七回刘备和诸葛亮在曹操收取东川后商议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给东吴欲使东吴袭击合肥时,伊籍居然身在西川并自告奋勇担任使者。历史上,伊籍确曾出使过东吴(是否为劝说东吴袭击合肥未知),但似乎并没有留在荆州辅佐关羽的记载。根据《三国志伊籍传》的记载,伊籍“从入益州”,之后还参与了蜀科的制定。可见伊籍应当是跟随刘备或诸葛亮一同入川,并未留在荆州。在笔者看来,伊籍与马良有所不同,伊籍(山阳人)是客居荆州,即使留在荆州影响力亦有限,可能帮助也不大,但由于伊籍算得上是刘备集团的元老成员,故小说特地安排其辅佐关羽镇守荆州。
再次是向朗。小说中向朗似乎仅在诸葛亮安排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名单中出现过一次,此后再无踪迹,完全是以路人的形象出现。历史上,向朗曾一度管辖荆州境内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此后刘备平定益州,向朗调任巴西太守。从历史记载来看,向朗曾经有在荆州的活动,直至刘备平定西川才调任益州。因此,向朗可能在诸葛亮入川后短暂地留在荆州。在笔者看来,同马良类似,向朗作为荆州本土人士,熟悉当地的情势,也较适合留在荆州辅佐关羽,因此小说特地把向朗也列入辅佐关羽的名单之中。不过,历史上大抵也是因为益州方面的人才需求,向朗才被调任。
最后是麋竺。小说虽然安排麋竺留在荆州辅佐关羽,但在关羽攻襄樊以及最后兵败时皆未见麋竺身影。根据小说之后的描述,麋竺曾在劝刘备正位续大统时出现过,后即无音讯。历史上,虽然麋竺之弟麋芳留在荆州为南郡太守,但未有记载显示麋竺也留在荆州,根据《三国志麋竺传》的记载刘备平定益州后,麋竺被封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此后因为麋芳叛降,麋竺曾“面缚请罪”,但刘备却“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由此可以推测麋竺应该是随同刘备或诸葛亮一起入川,也并未留在荆州(笔者按:麋氏兄弟为何会分处益州、荆州两地,是刘备有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这里颇有疑问。)。此外,史载麋竺“幹翮非所长”,且“未尝有所统御”,可见假使麋竺留在荆州,对关羽在军事上的帮助可能也不大(当然,假使麋竺留在荆州,也许会负责外交方面的事宜),小说将麋竺辅佐关羽留守荆州大抵同样也是看中麋竺是刘备集团的元老而已。
综上,可以看出小说中安排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四名文官,实际上在历史上最后都未留在荆州协助关羽,虽然马良、向朗可能曾经在诸葛亮入川后短暂地留在荆州协助过关羽,但最终也均调任益州。而伊籍和麋竺很有可能一开始就随同刘备或诸葛亮入川,并未留在荆州。如马良、向朗这样的荆州本土人士依次往益州方向调任,一方面可能是刘备刚刚平定益州,缺乏一定的统御帮手,故而需要从荆州方面抽调人手。另一方面也可能和关羽的个性有关,史载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不善于处理与士大夫的关系,如关羽就与荆州治中潘濬(吴书作潘浚,应为同一人)的关系不睦,最终孙权偷袭荆州,潘濬降吴(笔者按:小说中潘浚曾被王甫评价为“多忌而好利”,并认为其非关羽攻襄樊而总督荆州的合适人选,但事实上小说这一评价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失偏颇)。
此外,在刘备、诸葛亮等人入川后,刘备集团还与孙权集团有过摩擦,这就导致了有一批刘备原任的镇守荆州的人员或逃入益州,如廖立,或被孙权集团吸收,如郝普。也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留在荆州的人手减少,使得关羽缺乏得力(尤其是善民政和外交)的助手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