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乱世,军阀混战。求名、求利、求荣者,不计其数;王道、霸道、正道,沧桑背后是波澜诡谲的攻伐江湖。一些乱世枭雄当时被称之为“王”,其中东北王张作霖、西北王冯玉祥、云南王龙云,山西王阎锡山等人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均在抗战的时代洪流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皇姑屯事件中,一直不肯与日军合作,没有出卖过东北一寸土地的东北王张作霖被炸身亡,背后是北洋大时代睥睨中原的3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以至于九一八事变后,一万八千余关东军侵占东三省,19万东北军弱旅退入关内,但被日俄称为“压不倒的小个子”的张作霖的不甘谢幕,并不是这支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的最后挽歌。在淞沪会战中,东北军最精锐的67军自军长吴克仁中将以下几乎全军殉国,编制被取消,算是为硬气了一辈子的张大帅,演绎了东北军并不缺少硬骨头……
与张作霖的执拗与倔强相比,西北王冯玉祥则圆滑的多,仅从其带出的西北军将领就可一窥端倪,麾下既有石友三这种一生6次倒戈的倒戈将军,也有“倒下的是一座山”的不屈悍将张自忠,更有在卢沟桥事变中,亲率8000将士,血战南苑6个小时,死战不退,力战殉国的“打虎将军”赵登禹。
而与冯玉祥算是睦邻的山西王阎锡山,则是一个最传统的军阀。自己奉行的“中庸之道”,保其自辛亥革命之后,纵横捭阖山西达38年之久,但在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自己引以为恃的20万晋绥军,在大义面前,坚决守土抗战,战至十不存二。
作为偏安西南一隅的云南王,龙云及其麾下的滇军似乎名不经传。但是作为曾掌舵云南18年的实力派人物,龙云抗战的决心也并非只是在形式上。4万余精锐滇军整编为第60军千里出滇,辗转沙场,滇军悍将王甲本更是抗战中唯一一位和日军用刺刀搏斗而牺牲的军长!而横贯崇山峻岭,绵延曲折950余公里的滇缅公路,20余万军民用手挖,用肩挑,在9个月内使之贯通,工程之大,效率之高,机械化也不若如此。
当然,这四位历史上的军阀,身上也无不带着旧时代的局限,身后的千秋功过,也自有盖棺定论。但其麾下的万千将士,虽然均被称之为杂牌军,其视死忽如归的大义情怀,却是最正品的华夏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