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经对载沣有过一段盖棺定论。他说:
载沣是被慈禧推上摄政王这个位置的,并不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上任后,执政并不顺利,得罪了汉臣,满清八旗又不堪重用,成了没有实权的“光杆司令”。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顺应了时代潮流,果断辞职。
因为载沣出过国,见过世面,清楚地知道当时世界趋势是什么。所以在之后的满清遗老遗少吵着要复辟时,他没有瞎掺和。
在民族大义上,载沣也不糊涂。爱国、不做汉奸是曾经远赴德国道歉的载沣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他多次劝说自己的儿子溥仪、溥杰远离日本人,而且还严厉拒绝了日本人的软硬兼施。
载沣与那些满清纨绔子弟不同,他年轻时是一位翩翩少年,也幻想着重整旧河山。
1908年,慈禧去世之前,选择不到3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并任命他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
此时距离大清灭亡只有不到4年的时间了。全国各地手握军政大权的汉臣们,早就各自为营,不听满清政府指挥了。
25岁的载沣上台后,立刻行动,将朝廷要职全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他最大的动作就是炒了袁世凯的鱿鱼,得罪了一批汉臣。而他能调动的满八旗子弟却早就丧失了战斗力。
经过载沣这么一折腾,慈禧留下来的那点能打仗的家底,彻底丧失殆尽。全国上下反对满清统治的运动愈演愈烈。
刚上任一年就差点被汪精卫杀害
1910年1月,汪精卫等人为了在同盟会中捞点政治资本,决定铤而走险,北上京城,刺杀皇上。
一到北京,汪精卫就傻眼了。紫禁城城墙又高又大,戒备森严。他那点三脚猫的功夫是无论如何也进不去的。
他与黄复生等人商量,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刺杀皇帝的父亲。因为载沣每天要从王府到紫禁城办公。中途动手,再合适不过了。
汪精卫一伙就在沿路租下了一个门面房,以开照相馆为名,潜伏了下来,伺机而动。虽然载沣的轿子每天出入紫禁城,但是摄政王的保镖众多,汪精卫根本进不了身。
什刹海银锭桥,汪精卫埋炸药时,桥下没有水
经过沿路仔细勘探,他们决定在银锭桥下埋上炸药,等载沣经过时引爆。
1910年03月31日午夜十分,正当他们在银锭桥下埋炸药的时候,被一名刚下夜班的车夫发现,朝着桥下喊了一声。
汪精卫等人受到了惊吓,仓皇逃走。京城从来不缺政治敏感性、警惕性高的良民。这位车夫立刻报了官。
清兵在桥下发现了自制的炸弹。顺藤摸瓜,很快他们通过做炸弹铁皮的师父找到了汪精卫一伙。将他们下了大狱。
本应处斩的汪精卫却被载沣的死对头袁世凯释放了。
伤透了心的载沣宣布辞职,隐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脱离大清的统治,纷纷独立。载沣见到大势已去,又想起汪精卫的刺杀行动,不由得菊花一紧,背后发凉。
这时他想到了袁世凯。本想着与他妥协,但此时的袁世凯手握兵权,以载沣当时的实力,只能仰望这位曾经被他辞退的汉臣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载沣想开了。为了能保命,安享晚年,他只能屈服于袁世凯。
1911年底,载沣宣布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同时解散自己的内阁,辞职归隐。这年,他只有28岁。
结尾—载沣辞职后的晚年生活
载沣没有食言。退休后绝不过问政治,安心隐居。1951年,68岁的载沣与世长辞。如果说他一生做的唯一一件错事,便是没有下狠心处决汪精卫,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祸患。
上一篇:包姓: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传奇
下一篇: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