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存活下来的三十三兄弟中,除武松外,其余三十一兄弟均随李俊到暹罗做官,并全部被安排为妻子,享尽半生荣华富贵,子孙更是兴旺一时。
梁山最盛的时候,云集一百零八条好汉。这一百零八位来自四面八方、身世不一、个性各异、彼此或有仇怨,但却各捐各弃、私分私愤、创造出声势浩大的伟业。
自从得到朝廷的招安后,梁山军就走上南征北战的道路。破辽、平局、田虎、灭王庆等梁山百万大将一同前往归降,无人折损。然而征讨方腊之战中梁山军却遭到空前惨败,返回时仅剩三十六余人。
征讨方腊后,梁山上存活下来的三十六员偏将正在落寞地向杭州进发。
至杭州后,众皆于六和寺休息。恰逢八月十五,钱塘江潮声响如奔雷,如战鼓擂动。鲁智深摸到禅杖,听到庙里和尚说潮信后,又想起师父智真长老讲的“听潮声而圆融,看声声而无声”一书,他就明白了。就这样,平局生唯一喜欢杀人放火的花和尚鲁智深就这样圆寂了,并成佛了。
鲁智深之死更使武松心灰意冷。武松去找宋江说他已经成了伤残,不愿意再入京,只愿意到六和寺当清净散人。宋江并没有过多的挽留,只是一句“听任自己的心意”。
梁山两位传奇人物就这样彻底地告别了江湖,三十六位将军中只有三十四位。
然而梁山兄弟却注定是多灾多难的。起程返京时林冲因风病麻痹,留六和寺由武松看管,六个月后病逝。还有杨雄发背生疮身亡,时常感觉肠沙,不幸两人百战之中得了下半身,但因病而亡,更为神医安道全远走京城感到遗憾。
三十四人又走了三个,只剩下三十一人走上了回京的道路。半路出家的浪子燕青苦谏卢俊义不从,一人挑了担金珠宝贝,浪迹天涯。又有混江龙李俊装出中风的样子,求宋江留童威和童猛看管他。
至此,梁山仅剩二十七人返回京城受封。加上原留守京城的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等,即又有三十二人受官。然而朝中奸臣当道的宋江,卢俊义和李逵相继被杀,吴用和花荣也被缢杀于宋江墓中。还有一些存活下来的人或受官、或辞官回家、或修真学道的梁山完全散去。
至此,梁山上又有几人?京城散居着二十七位,即呼延灼,关胜,朱仝,李应,戴宗,朱武,黄信,孙立,孙新,阮小七,顾大嫂,樊瑞,蔡庆,蒋敬,穆春,杨林,邹润,乐和,安道全,萧让,金大坚,皇甫端,杜兴,裴宣,柴进,凌振,宋清等。又有在六和寺当和尚的武松、中途走了的燕青和李俊,童威和童猛以及提前走了的公孙胜等,共三十三人。
这三十三人,结局最好的无疑是李俊。早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李俊就与童威、童猛以及太湖四大名将成为兄弟,七人约好大战之后,前往“江海之内寻一处净办处以安天下”。李俊三人亦未败前约,在留下宋江之后,到榆柳庄造船,由太仓港驾船出海自投化外国。后来李俊是暹罗国(泰国的古称)的主人,童威,童猛,费保,倪云,狄成,卜青等人也担任化外官职,几个兄弟又称霸海滨,自由自在,比梁山时好得多。
那李俊会不会把存活下来的梁山兄弟借出去享福呢?梁山上的生还者也真的纷纷前去投奔李俊,而且个个做大官。
最初征讨方腊末期,阮小七身着方腊衣冠耍戏。王禀和赵谭二人上前怒骂阮小七险些挨打,二人含恨而死。
回京后,阮小七受封盖天军都统制的身份,前往上任。可仅仅几个月之后,王禀和赵谭便一再当着童贯的面述说阮小七曾经穿着方腊龙衣玉带有着造反之心。童贯再次找到蔡京,请求皇上圣旨夺阮小七官诰,贬其为庶人。
阮小七并没有在意,将老母亲带回家乡石碣村后,仍以打鱼度日。其实阮小七哪有做官的材料,回来还逍遥。只是遗憾的是阮小二和阮小五不在家,哥哥三人上梁山一趟,再打一条鱼维持生计,但是只有阮小七一个人。
再说这石碣村本就濒临梁山泊。阮小七听说宋江和吴用都死了,再想起来过去和众兄相聚的日子,拿了香烛酒水来祭拜。
这次祭奠让阮小七认识了一位旧识。此人便是当年随宿太尉到梁山招安之张干办,与李虞侯同为蔡京亲信,到梁山招安后被阮小七乘船接走,并将御酒调换。
至此张干办已由蔡京升任济州府通判。张干办苦思冥想,想上梁山看是否有埋宝可掏可摸、有余党抓捕亦可提拔。这正好遇上阮小七,阮小七听到张干办的口出狂言,当场将其狠狠地教训一顿,吓退而去。
张干办咽不过这口苦气,午夜时分带着人马来到石碣村抓捕阮小七。阮小七早有耳闻,趁张干办不注意,一枪将其刺伤。此来彼往,石碣村留不住,几经周折,阮小七与孙立,孙新与顾大嫂,邹润与栾廷玉,扈成等人,又在登云山起义,栾廷玉是老大。
还有对岸饮马川当年为裴宣,邓飞和孟康三人之山。这时邓飞和孟康已经去世,裴宣,杜兴和李应因为曲折而重聚饮马川,之后呼延灼,公孙胜,朱武,樊瑞,蔡庆,戴宗和杨林也来饮马川。
这时正值北宋后期,金兵陷汴京,俘徽,钦两帝。呼延灼和李应以报国勤王为己任,先后参加李纲和宗泽领导的抗金阵营并将蔡京和高俅这两个奸臣置于死地。终于逼得情势不妙,登云山和饮马川的势力纷纷前去投笔从戎,李俊也不例外。
至此,除武松外,梁山幸存的三十二人都聚集在暹罗国。此外,这时又有李俊结太湖四大家,并与王进,栾廷玉,闻焕章,扈成等四人会合。还有花逢春,宋安平,呼延钰和徐晟这四位梁山第二代人物,他们分别为花荣之子宋清之子呼延灼之子徐宁。前后左右的加起来共有四十四位。
此四十四人为暹罗国重臣,李俊任国君。其他的人也都被封,裴宣是监察御史;柴进担任丞相;公孙胜,以为国师;朱武是军师;樊瑞是驱邪秉教的真人;燕青是上柱国;李应任度支,蒋敬任副将;乐和任参知政事、大将军长史;关胜,呼延灼,孙立,黄信,朱仝等分别担任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都督等要职,可以说功名富贵尽在其中。
乐和在这里可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李俊才就是在他的策划下创立基业,当上暹罗国王的。李俊曾感慨道:
最初的宋公明,是多么的才技啊,再加上吴学究的点化军机、卢员外的一个班的人,梁山泊才成大器。一家人,全赖贤弟的教诲,到了国外,反成此基业,岂非侥幸?
至此未终,李俊等为在海上营救遭金军追捕的宋高宗而正式受封于宋。李俊官方册立暹罗国王,后裔世袭。另一些人再加封侯,公孙胜,是一位通真虚寂的正教大国师;柴进被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燕青加太子少师封侯;王进,关胜,呼延灼,李应,栾廷玉等五虎将,均被封为列侯。其馀等亦属高官厚禄者。
一句话,这几位都是封爵为高官侯爵、非常显赫的人物。至于梁山已死,宋高宗亦有追封,宋江与卢俊义二人被追封为光禄寺大夫上柱国忠国公,正在吴用之下皆封列侯,副将军魏定国下皆赐爵,建庙有司,春秋祀。
不得不说的就是武松了,武松晚期的事迹不突出。在暹罗国城救宋高宗时,李俊遣呼延灼数人率兵护送其返回杭州。
呼延灼等人记起武松就在六和寺,去看他。武松听说李俊当上了国王,也忍不住感叹“公明平生心事,由其了结,罕有罕见。”大家还请武松同游海外,但武松不同意,鲁智深骨塔、林冲墓就在此,他早已经习以为常,想留下来陪着她们,而自己死后大院就得呆在此。然而之后南宋于临安城内依照东京建大相国寺请立武松为国师。
还有燕青也和李师师结婚。燕青亲自迎娶漂亮女子,不忘无妻孤身兄弟。
大家都知道梁山兄弟多为光棍。这时,暹罗国的四十余人,李俊已经迎娶了国母柴进,关胜,李应,朱仝,费保,萧让,金大坚,宋清,孙立,孙新,蔡庆、呼延灼和其他少数还有家眷,而剩下的却孑然一身。
燕青看了老光棍兄弟一眼,还是提出要他们娶妻生子。按燕青所说就是“男女之欲问人无?哥哥们少年时代就败气使酒、习学枪棒、心中无女色。又被官司所迫,上梁山,后招安四方,无所顾忌”,但如今同享财富,孤身兄弟“旄寒枕寒,无人奉养,嗣息之后绝,祖宗血食亦割,岂非怜悯?”再者他们娶了妻,有了子嗣,将来也可以扶助世子。
就这样,梁山上无妻孤身之人全部安排在自己妻子身边。以后这几个人大多有子,他们彼此互结姻缘。不得不说燕青是够多的。
到头来梁山老大哥尽享高年而死。李俊之子世子李登成了新任国王,由宋安平局任宰相,花逢春,呼延钰,徐晟任大将,其他公卿之子任重臣,延续暹罗国。
就这样,暹罗国传下数世,每年差官进贡南宋。梁山幸存下来的兄弟们的后代,在暹罗国也是一直赫赫有名。后来在南宋国灭亡之后暹罗国亦告终。
没看到这样的结局吗?不过这不是我废话,是明末陈忱所著《水浒后传》里的一个故事。这是梁山幸存兄弟们最完美的结局之一,他们都跟李俊做公卿,享了半世荣华富贵,而且子孙们也兴旺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