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并不是完全利用武力,而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笼络全国大名,统一了日本。
第一,解决国内大名的问题
。
当时国内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大名,只是暂时臣服于丰臣秀吉麾下。
而大名之所以互相攻打,本质就是抢夺实际的利益,尤其是土地和农民。当年日本是农业国,土地和农民越多,就可以缴纳越多的税收,维持大名和麾下武士们的富裕和地位。
丰臣秀吉利用武力威慑,暂时压迫大名门屈服,他明白是危机四伏的。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可耕种土地不多,大名门依靠现有土地必然僧多粥少,经济窘迫。
然而国内的土地已经分光了,想要分配新的土地就只能侵略日本以外的国家。
丰臣秀吉的主要目标是朝鲜,而不是大明。他自己明白,日本没有征服大明的实力,大多是虚张声势。
但日本却可以有效吞掉朝鲜,朝鲜有20多万平方公里,日本不过30多万平方公里。
只要日本能够吞并朝鲜,哪怕只吞并朝鲜部分地区,也足够解决国内大名们的不满,彻底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
第二,变相的裁军行为
。
日本战国后期人口有1500万到2000万,可以提供70万到100万大军的作战部队。
因为连续的战争,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国内还有三四十万的军队,秀吉自己就有20多万大军。
这些军队不同于乌合之众的民兵,而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多年的精兵悍将。
显然,就丰臣秀吉来说,让政敌在国内留有这么多军队是很危险的,搞不好人家就会兴兵反叛,需要裁军。
不过,大名完全是自治的,自己养着大量武士,丰臣秀吉也无法干涉,裁军无从谈起,只能用其他手段。
派这些军人去打仗,肯定会有人员伤亡,等于变相裁军了。
况且,当时武士阶层对丰臣秀吉相当不满。进入和平时代以后,由于大名的收入减少,被迫解雇了一些低级武士。这些武士无法生存,沦为浪人、黑社会、匪盗等等,导致国内治安大乱。
即便是中高级武士,收入也大减,导致生活拮据。
这么多军人陷入不满中,对于政局是很可怕的,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叛乱。
所以,还是将这些人派去侵略打仗比较好,许诺他们可以得到包括战利品在内的各种利益,减少他们的不满情绪。
第三,丰臣秀吉有强大的实力
。
丰臣秀吉攻打朝鲜时,第一波就出动了十多万人,准备动用的总兵力高达30多万。
朝鲜当时政局腐败,军事薄弱,常备军只有几万人,连基本的武器都凑不齐,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虽然朝鲜仓促征召了男人组成民兵抗日,哪里是久经战阵的日本武士对手,往往一触即溃。
所以1592年4月14日侵朝的日军在釜山登陆以后,19天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仅仅2个月,朝鲜就有大半领土沦陷,国王逃到中朝边境,基本肯定要亡国了。
如果不是大明果断出兵支援,丰臣秀吉花费3个月就可以占领朝鲜全境,大获全胜。
更重要的是,丰臣秀吉也知道大明当时已经是暮年。明朝此时已经建立200多年,距离垮台只剩下40多年,实力大不如前。
虽然当时有张居正的中兴,明朝经济和军事都有所恢复,也是陷入困境。最初明军仅有几千人增援,被庞大的日军打垮以后,这才凑集了4万多人入朝。
整个战争时期,明军始终没有超过10万,最多不过7万多人。这不是明军不想要大量出兵,而是经济和后勤上难以支持,只能出动这么多人。
所
以,明军并没有通过武力彻底将朝鲜的日军消灭,而是通过持久战将日军拖垮。
站在这个角度,丰臣秀吉有自信迅速吞并朝鲜全境,还能击退明朝大军。
虽然丰臣秀吉曾说“先派兵占领朝鲜;自己渡海去明国,居留宁波市;随后占领天竺;再派丰臣秀次占领大明的首都北京,并奉正亲町天皇迁都北京。”,现在看来主要是政治口号。
丰臣秀吉的目的就是占领朝鲜,有机会才会攻击大明,没机会就直接放弃。